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中,作者在情节的设置上具有矛盾性,从中可以窥见元代文人所特有的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态。本文试图从《好酒赵元遇上皇》这部具体的作品着手,来具体分析这一时代赋予元文人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2.
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职朝廷,是积极的入世心态.因而,杜甫并非陶渊明的继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态深刻反映出晋宋与李唐时代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入世精神在陆机诗中主要有六种表现形式:直接表达对功名的渴慕;以功名事业劝勉他人;挫折后的“出世”语仍折射出“入世”心;感时叹逝;宦游思乡;古题新意。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入世精神形成的原因:出身与才华所带来的崇高感;作为亡国臣急于自我证明的焦虑心态;深藏于心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汉武帝时,士人们积极参与盛世建设,但也出现了一大批表达士人内心不平衡的“失意”赋,愤懑地控诉对时代的不满.从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的“失意”赋中可以窥见西汉武帝时士人的复杂心态.而产生“失意”之感的原因在于士人对自我才华的自信,使他们对社会情形的复杂性与当政者的个性存在理想化认识.另一方面,士人所具有的儒家进取型人格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失意赋中表现出入世与归隐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与宁远九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崇尚舜帝,登临九疑,表现了积极入世.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态;九疑山也是仙真羽客蜕形之地,故李白来此地求仙炼丹,追求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入世在给我国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将给我国农业带来潜在的、回避不了的威胁。广大农民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也倍感严峻挑战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引导农民趋利避害,主动调整心态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获得较高收益?如何为农业、为农村培养了解国际经济法规,掌握国际通用技术,善于涉外经营和交流的合格人才,将是农职中刻不容缓的任务和持久的课题。对此,农职中首先应作到以下几点:1成为农民“入世”的培训中心面对“入世”,广大农民十分需要了解有关WTO的知识和各种情况。农职中应该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入世”,不仅对我国政治,经济,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产生巨大冲击,本从高等教育适应“入世”入手,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士人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态,这是由士人的命运决定的。长达1300年的科举时代中,无数的士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赴举士人的渴慕;二是及第士人的狂放;三是失意士人的归隐;四是黜落士人的报复。探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士人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举时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文化是一种儒学文化为核心的文化 ,中国儒士———知识分子的“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精神、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用行舍藏”的“穷达”修身观等精神特质都是在这种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元朝八十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对元杂剧中儒士浪子形象的解读,可以透视"剧作家"这一特定儒生群体"玩世"与"入世"之间的心态,其笔下的杂剧体现出诗骚正统之外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小说家大多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科举是他们步入仕途,改善自身窘迫的唯一途径,因而他们的一生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官场科场的腐败,使得绝大多数小说家难以步入仕途,盖世才华与生活窘况的巨大反差,以及传统士人的社会心态,使他们及易产生孤愤心理。  相似文献   

15.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晚明士人于慎行仕途坎坷,在著述中表现出强烈的息隐心态,这与他面临的时代因素息息相关。万历时期政治生态日益腐朽,士人心态急剧分化,于慎行无法获得良好的出仕条件。在阳明学引发的思潮碰撞中,于慎行虽选择捍卫正统,却难进易退;目睹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政治大清算,他最终心灰意冷,萌生息隐之念。在出仕理想日趋破灭时,于慎行通过慕菊、逃禅、黄老彰显自己的息隐态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以对长期寓居香港的两名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的洋教观及与他们新政理论的关系做梳理与简评 ,以探讨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 ,西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心理与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池莉的很多小说都充满了文化冲突,如传统农业文化与城镇商业文化、城市文化与游牧民族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商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等.同时她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和心态,如对市井小民的赞赏,对知识分子的嘲讽.  相似文献   

19.
解剖高校教师"学而优则仕"现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前高校中存在看知名学者、教授“学而优则仕”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与社会官本位思想;把担任行政职务当作一项鼓励与挽留人才的政策措施;用人的晕轮效应;名人效应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龚鼎孳是由明入清的贰臣,他在清初因维护汉人利益,受到以冯铨为首的北党打击,被时人看作南党成员,却在陈名夏等人失势后不降反升,受到顺治帝的重用. 但是作为一名身事两朝的文人,他的仕途沉浮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文章试图通过梳理龚鼎孳在清初党争中的表现,考察他身为贰臣的复杂心态,从中窥见由明入清贰臣痛苦改变和适应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