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课标")《前言》提示,"语文教学"应包括"三个维度目标和五个方面内容",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内容;其次,我们把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课程化,就是要突破对于课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局限性的理解。对此,李山林先生在"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表现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加教科书)之基础上,第一次具体化的提出并讨论了语文课程存在的其它三种形态:"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参见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上海:《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2005.12)。三种语文课程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素养"一词是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共计17处提到"素养"一词,其中"语文素养"共14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共计15处提到"素养",其中"语文素养"共13处。在上述两个课标中,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师思想的革命,使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打着"课改"的旗帜,把语文不当语文,把语文课上成了学科"综合"课,多媒体展示课等等。特别是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中更是大有"星火燎原"之趋势。  相似文献   

5.
浦赛玉 《语文天地》2012,(24):65-66
修改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指导学生"这四个字取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上的"让学生"三个字,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固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沟通与生活的联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也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学植根于现实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阅览室",是"工作坊",是"聊天室",是"大平台",是"旅游线",更是"游戏场"。其中,"综合"性学习之"综合"除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更应该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离开了众人的和谐合作,综合性学习很难进行。我执教时以游戏精神特性中的"创造与超越精神"为指导,注重教学内容形式由单一走向综合,以"剪纸"为线索,组织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正确判断,切实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让语文走进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而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就要树立"大作文观",即必须置于校内外的大写作背景中,唯有如此,作文教学才更具生命力。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前,我带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  相似文献   

11.
走向合作: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与合作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但过度竞争的学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组织结构的异化,组织文化的缺失和学校竞争的失范等负面效应。应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摒弃过度竞争意识,构建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框架,对学校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合作创新机制进行组织再造,制定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建立学校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建立扁平化学校组织结构,优化学校领导的角色与行为,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是学校研究的重要领域,文化研究进入教育研究领域打开了教育研究的视域,使学校研究中以往量化的科学方法无法顾及的领域可能有所突破。但由于传统的教育研究把文化定位于价值观,因此,学校文化研究并没有给学校研究以强力冲击。其实,价值观层面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层面,但不能局限于这样的认识。从方法论之维、内容之维、状态之维和改进之维等多个维度丰富和充盈学校文化研究,对推动学校文化研究向精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努力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深化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现代学校开拓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应从思想道德、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基础设施四项建设入手,整体推进和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外学校组织文化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校组织文化理论更多地是从组织理论中汲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旨趣在于探寻组织文化与管理绩效的关系,重视组织文化的管理功效;而国内学校组织文化研究则是从文化角度切入,主要强调文化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历史的产物,是培养人的机关,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校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诸因素决定下的教育发生发展的社会子系统。“非学校化”对学校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更加促使人们关注学校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要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很多,文章从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如教育领导者的愿景和教育教学理念、学校的组织文化、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校个体的专业发展和组织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做了评述与分析,以回应目前对学校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建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体现了当前学校发展的自觉和自为意识,同时也展示了教育改革的宏观路向,即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向内涵方向发展。但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一些困惑和问题迫切需要澄清,需要进一步思考,主要有究竟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作用?应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如何面对当前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如何建设学校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之文化学研究>抱着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来关注学校全面管理问题,构建出了学校管理的文化学模式.全书运用组织文化理论于现代学校管理,关注文化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关注教育的文化价值,更突出了一个中心--学校管理是为了校园人以及学校的发展.在总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校管理最新实践的基础上,为新世纪学校管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包容型教育领导是当代成人教育和成人学校的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特殊风格的领导方式,它是一种兼容并蓄、和谐有序的学校领导方式,有利于促进成人教育机构发展。包容型教育领导文化的构建是成人教育管理理论中领导方式转变的依据和促进成人学校发展的重要思路,把包容型教育领导作为成人学校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对成人教育和成人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诉求,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中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