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美国社会大变革需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一教育思想。针对中国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出发,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二者看似仅是语序作了变化,但实际上,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本文比较了两种观点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揭示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文 《教学月刊》2011,(3):39-42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也就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社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并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人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又将这一命题颠过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人是依赖于社会环境而生活的,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的。美国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主张。陶行知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基本观点。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6.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学校教育思想主要由"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构成。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五路探讨法",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影响,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观点。中职学校专业特点是所学内容更接近于生活实际。因此,中职学校的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就更加的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8.
陆文睿 《中学文科》2009,(13):47-48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的观点。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也就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这种教育观点,就是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态度关注内在的、反思性的、富于理性的思维探究过程,而不是具体的感性的动作活动;关注如何通过活动生成观念性的而非物质性的成果,即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而形成的新理解、新思想、新观念;在学习结果上更关注概括性知识以及发现知识的方法、态度.  相似文献   

10.
<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导师杜威(John Dewey)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观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活动自始至终都要贯彻教育主体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者、倡导者的指引下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的观点。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伟大论断,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同质关系。其后,诸多的教育家将其作为衡量教育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准。针对当前学校普遍实行的年级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家庭也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那么班级就应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基于这个理念,1959年美国的哥德纳德(Goodnald)和安德森(Anderson)提出学生的年龄只是确定学生应该升入某个年级的粗略标志,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级———这个观点引发了美国学校无年级制改革的再度盛行。年级制以学生的年龄作为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杜威从美国社会现状分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出"学校即社会"观点,陶行知继承并超越了杜威,把整个社会、人生都列入教育范畴,提出"社会即学校",揭示了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生活教育在空间上的扩展,构成陶行知教育哲学的时空论。一、社会与学校的辩证关系学校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成果和标志,但实际生活中,学校与社会被割裂成两个世界、两种生活。19世纪初的美国,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学校占据统治地位,以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技能训练,与社会生活脱节。  相似文献   

15.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首先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随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专家们的精辟言论,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让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小小的书本世界里.割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人类学     
一、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各个不同形态社会的教育现象的新兴学科。本世纪初,人类学家赫威特、马林诺斯等人批评了学校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教养,提出教育家应利用学生的民族文化进行教育。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研究学校教育,如美国的斯平德勒、享利,法国的怀利,非洲的里德等人都是应用人类学观点研究学校教育的。当时,美国人类学协会教育分会和学校中的人类学家、教育家在斯坦福大学开了一次会,会议使人类学与教育的第一本教科书——《教育与人类学》诞生了。60年代,美国面临着社会政治危机,迫使政府要求人类学家为国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一些人对文化的错误理解和运用,迫使人类学家必须重新对文化作出正确的解答;并努力使人类学和  相似文献   

19.
<正>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但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并没有照搬杜威的一套,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依据教育自身的规律,创造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教育理论。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基本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即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最根本的理论就是生活教育理论.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只会读书,而不关心其他的情况,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提出的观点中无论是"生活即教育"还是"社会即学校"或者是"教学做合一",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