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咏 《学前教育》2004,(4):36-37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小班孩子一边哭一边喊:"找妈妈,我要找妈妈。"(也有哭喊着要找姥姥、奶奶的。)新入园时,这种情况尤为多见。教师一般认为这是孩子入园的必经阶段,哭几天就会好了。诚然,因依恋关系的暂时性切断而产生分离焦虑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但是"找妈妈"绝不是没有意义的语言,也  相似文献   

2.
<正>小班的幼儿是最难教最难管理的,他们都来自温暖宠爱的小家庭,突然一下来到陌生的大家庭,一个个素不相识的面孔,使他们惊慌、失措、恐惧,因此他们只能用哭闹来表示发泄,哭着找妈妈,找奶奶,有的甚至哭闹一天,两天,三天……实在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生活,能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用"师爱"来融化幼小的心灵对刚入园的幼儿用母爱般的师爱来打消他们的顾虑。幼儿一入园,我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有四种表现:(1)爱上幼儿园  相似文献   

3.
<正>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28位孩子,我也不是那么有自信。每当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那便是一份份的责任。对于从没带过小班的我来说无疑是个挑战,这是我第一份工作,也是新的开始,也是爱的开始!一、胆小的孩子多鼓励【案例一】体验班的第一天,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可对另一些孩子来说简直是恶梦的开始。幼儿园里没有自己依赖的爸爸、妈妈,也没有爷爷奶奶在身边,"分离焦虑"的孩子便哭闹不止,一个叫源源的孩子进入了我的视线。来园第一天,源源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幼儿园,妈妈还没有离开,源源就开始默默的掉眼泪。我让他找个位子坐下来,给他玩玩具。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默默的抽泣,他  相似文献   

4.
老师妈妈     
今年带小班,我终于体会到了"老师妈妈"的感觉:开心哭着用小手拽住我的衣角:"我要找姥姥,呜呜……"我蹲下身子抱起他,用纸巾轻轻擦掉他眼角的泪水:"来,老师抱一抱,一  相似文献   

5.
我园每期开学有一部分新入园的孩子总是爱哭:有的要大人陪他一起玩,一起上课,不准大人离开,否则就哭得死去活来:有的不愿进幼儿园的门,家长抱进幼儿园,他不下地,哭着吼着'要回家!"有的是在室外玩他不哭,一进教室就哭;有的是看到别的孩子哭他就跟着哭,喊着要妈妈,要回家;有的孩子哭起来不得了,不管老师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行.  相似文献   

6.
微笑的魔力     
我班的隋旭东小朋友,每天早晨入园,在和妈妈分别时,就咧嘴哭起来,妈妈也是眼泪汪汪地一步一回头地离去;到了下午离园,家长来接时,隋旭东一见到妈妈又咧嘴哭起来,好像在幼儿园里受了很大的委屈似的。我想,孩子这种不好的习惯得尽快帮他改正。于是,早晨当隋旭东被妈妈抱着送进园门时,我就立刻微笑着迎上去说:“隋旭东是个乖孩子,今天这么高兴,来,老师帮你找位子去,快跟妈妈说再见!”我牵着他的小手,抚摸着他的头,边走边说:“孩子不哭,把眼睛哭坏了,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老师不喜欢爱哭的孩子。今天你不哭,老师真高兴。”说着在他的小脸蛋儿上亲吻…  相似文献   

7.
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哭闹是很平常的事,可君君小朋友开始几天并没有哭,这两天却哭得很厉害。今天早晨,她在门口又哭得很伤心,而且抱着妈妈不肯下地。她妈妈很着急,不断地问她:“你为什么哭,能告诉妈妈吗?”我也帮忙哄她、逗她。在她情绪稍稍稳定之后,我听见君君贴着妈妈的耳朵说:“我哭了,老师就来抱我、跟我玩了。”我顿时感慨万千。每当新生入园时,我总是对哭闹的孩子关爱有加,并努力与之建立良好的感情,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而对于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则认为其适应能力强、不怕生,可以省点心,常常忽视他们的存在。没想到因此伤害了孩…  相似文献   

8.
yudying@sina.com问:我的孩子3岁多,刚刚上了几个星期的幼儿园。老师反映说,他在班里要么一个人呆着,要么哭着说"我要找妈妈"。回到家里,他会特别缠人,有时要一直折腾到晚上12点多才睡觉,而且睡着后有时还会突然哭醒。现在,送他上幼儿园变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他每天早上都  相似文献   

9.
海浪 《中华家教》2020,(1):125-125
父子感情并不是天然的,想要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处处流露和体现自己的爱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那份深情的厚爱。儿子三周岁时总是一味地亲近妈妈,对经常教训他的我则敬而远之。妻子只要几分钟不在,他就要四处寻找哭闹一番。有一次,在他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对他说:“妈妈晚上不拿巧克力给你吃,爸爸给你吃好不好?”结果,我上前抱起他,这小家伙居然背过脸去拖着哭腔叫喊:“我不喜欢爸爸!”弄得我非常尴尬。  相似文献   

10.
<正>中班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乐乐的奶奶找到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乐乐的爸妈离婚了,监护权判给了爸爸,但爸爸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孩子在家总是哭着要找妈妈。乐乐的爸妈离婚前,经常打骂和争吵,使家庭气氛十分压抑,孩子都看在眼里,到现在还走不出阴影,希望我能多开导开导他。  相似文献   

11.
幽默     
《老年教育》2013,(8):37
经验之谈儿子即将结婚,父亲传授秘诀:"哭闹是女人的常规武器;沉默是女人的化学武器;自杀是女人的核武器"儿子问:"要是她使用核武器怎么办?"父亲欣然作答:"以我几十年的经验,那只是个核威胁罢了。"指望不上7岁的女儿和妈妈吵了架,女儿哭着找爸爸:"妈妈训我,您帮我说说她吧。"爸爸:"我可不敢。"女儿哭着走到门口,转过头说:"我就知道,关键时刻指望不上您!"  相似文献   

12.
邵利君 《学前教育》2022,(23):43-43
9月是开学的第一个月,幼儿园里总是充满了小班孩子的哭声,也是作为一名小班教师最头疼的时候.幼儿园班级里虽然环境温馨、有各种好玩的玩具和老师的关怀,但还是会有哭闹不止的幼儿.有的幼儿能对班级玩具感兴趣,转移了注意力;有的幼儿能在老师的鼓励下情绪逐渐平和下来.但对于一些幼儿来说,这些策略通通都不如一句"宝宝不哭,我就打电话叫奶奶(妈妈)来"管用,他们听了会马上停止哭泣,然后叫老师打电话.  相似文献   

13.
<正>峰峰妈妈的烦恼:昨天.我带儿子逛街,在一家小店买家居用品.刚开始时儿子和我高兴地挑选东西.不亦乐乎。在结账时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妈妈不要买!""宝宝,这是家里要用的哦!""不要不要!"儿子哭着赖到地上,不管我怎么劝,儿子仍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哭闹着。我只能一把夹起他冲回家.一路上他还拼命地哭.妈妈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此类让人难堪的情况呢?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会哭闹。我班有个叫全全的男孩,刚来园时趴在妈妈肩上哭得像泪人一般。那几天,我天天抽时间抱他在腿上玩。有一天,他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老师眼睛里有个全全。”看着孩子那惊喜的目光,听着他那稚嫩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刻     
真倒霉乒乓:真倒霉!我算术考试吃了个‘鸭蛋’,爷爷骂我是‘小混蛋’,妈妈骂我是‘大笨蛋’,还是爸爸干脆……”丁丁:他没骂你?”乒乓:他叫我马上‘滚蛋’!”哭与笑小孩哭着来找妈妈。妈妈:怎么了,孩子?”儿子“:爸爸不小心,郎头砸着他自己的手指头儿了。”妈妈:你哭什么?”儿子:因为我刚才笑了……”料事如神豆豆:你说世上真有像诸葛亮一样料事如神的人吗?”华华:怎么没有?!我妈妈就是!”豆豆:真的?”华华:你还不信?我昨天拿了成绩单回家,我妈妈只拿眼睛朝成绩单一扫,就对我说:当心爸爸回来揍你。’爸爸下班回家,果然揍了我一顿。”历史重…  相似文献   

16.
正【故事新编】一天,大魔怪匆匆地赶路,他要去很远的地方。半路上,他看见狮子嘴里叼着一只小野猪在快速奔跑,后面紧跟着野猪妈妈。野猪妈妈哭着说:"求求你,放了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正小鼠仔遭殃甜酒窝家有个鼠洞,洞里住着老鼠妈妈和它的一群小鼠仔。鼠妈妈经常半夜三更钻出洞外给小鼠仔们找吃的,它咬破米袋子偷吃大米;它跳到甜酒窝的蛋糕上偷吃蛋糕;它钻到大钟叔的皮靴里,把皮靴咬了许多洞。这一天,甜酒窝发现自己的蛋糕被老鼠咬得稀巴烂,她哭着说:"妈妈,你看那儿,我的蛋糕被老鼠偷吃了!"妈妈跑过来:"该死的老鼠,我要治治你们。"说着,它  相似文献   

18.
爱的表达     
正每天晚上,我都格外忙碌。今天也不例外,我正在忙着叠衣服,突然宝贝跑了过来,嫩声嫩气地对我说:"妈妈,我要抱抱你还有爸爸,这就是爱,是爱的表达。"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呆住了,孩子又重复了一遍:"我要一起抱住妈妈和爸爸,这是爱的表达。"这样的话从孩子口中说出,我感到很意外。我蹲下身子,在宝贝脸颊上亲了一口,回应她:"妈妈好爱你,这是我对你爱的表达。"说完,我放下手中的活儿,把孩子抱  相似文献   

19.
要的不多     
一个孩子害怕天黑,夜晚需要开着灯睡觉,母亲对她说:“孩子,有妈妈在,不要怕。”孩子果真不怕了,她偎依在母亲的怀里睡得很香。有一天母亲要出差了,她对孩子说:“你就抱住那个洋娃娃,害怕的时候,就把它当成妈妈。”但是到了晚上,孩子哭了,她打电话给正在火车上的母亲:“妈妈,我怕。”母亲说:“孩子,那你就抱住那个洋娃娃,它就是妈妈。”孩子说:“我知道它是妈妈,但是我需要一个温暖的妈妈。”孩子的心是纯洁、透亮的,又是脆弱和无助的。再多的承诺、再多的美丽谎言,他们都无法感知到,他们只需要一份真实的爱。一个电影明星回忆说,他小时候有…  相似文献   

20.
儿子刚上小班时每天都会哭闹,老师根据新入园幼儿哭闹心理采取了许多措施,可是儿子还是每天哭着喊着要妈妈。老师没有责怪儿子适应性差,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带儿子做打电话给妈妈的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