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2.
贾力增 《中国档案》2016,(12):82-8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予支持,并联名电请中共中央急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为使中共代表尽快到达西安,双方商定,红军在保安赶修简易机场,张学良、杨虎城派飞机来接。于是,中共中央连夜开会决定,派周恩来等前去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在保安红军大学前面的平地上赶修机场。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埃德加·斯诺、范长江和杜重远的新闻活动为例,分析当时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上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推动力上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影响。具体而言,其一,斯诺的陕北之行及其报道同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有联系;其二,《山西日报》、《大公报》等关于陕北红军的报道和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点有联系;其三,杜重远同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5.
边江 《新闻春秋》2022,(4):20-26
西安事变发生前,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中做了大量统战工作。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周恩来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主持大计,成立了由周恩来和张学良的秘书长吴家象、杨虎城的秘书长南汉宸参加的联合办公厅,下设宣传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掌握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红色中华》报加强了西安事变报道,红色中华通讯社建立了红中社西安分社,及时宣传我党主张。充分发挥西救会“新闻发言人”作用,及时发布新闻引导舆论。中共还掌控了《解放日报》《西北文化日报》《西京民报》《工商日报》等重点报刊和广播电台,及时做好报道,并以多种形式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舆论.宣传工作。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自始至终密切关注并指导和谈,周恩来是和谈及新闻舆论工作的前线总指挥。中共打好新闻舆论工作组合拳,积极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工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在党史教育中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6月1日公开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其中包括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还有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章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张学良的幽禁生活。1990年对张学良访谈录音的整理稿。当年89岁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郭冠英和旅美学唐德刚亲口追述了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成为这场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致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  相似文献   

8.
在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是张学良的亲密合作者。我在美国阅读张学良的口述史及其相关档案资料时,杨虎城是注意的重点之一。结果,发现部分新资料,有助于西安事变研究的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9.
曾三传     
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当日,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的机关报西京日报社社长丁复进(兼国民党中央社西安分社社长)被关押,东北军接管并改组了《西京日报》,改名《解放日报》。12月13日,《解放日报》便以崭新的面貌和古城西安的广大读者见面了。14日,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任正、副委员长。此后,《解放日报》就成了西北抗日联军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1.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7):384-385
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司久岳 《档案天地》2004,(5):27-28,2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张学良和杨虎城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13.
北平图存学会是留居北平的张学良部署为响应西安事变而成立的救亡团体.它从成立后就积极开展对于西安事变的宣传,让北平的广大民众了解到西安事变的真相与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主张,同时也做了一些联络与团结工作.由于它存在时间较短,留存的史料有限,对它的研究仅限于初步探索阶段[1].笔者愿就此问题进行探析,以期对西安事变爆发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15.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一生坎坷,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便开始了长达50年的幽禁岁月,终日以愁闷为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张学良除看书写字外,唯一的娱乐就是垂钓。  相似文献   

16.
郝银侠 《历史档案》2006,(2):113-118
西安事变最终的结局是东北军、十七路军被改编,西安基本被蒋系所控制。这种结局是否可以改变?史学界大多认为西安事变的结局是由于善后失误而导致的。其最大的失误在于张学良送蒋,导致自己被囚,决定了东北军及十七路军的命运。另一种观点认为,张送蒋固然失误,然仍有回西安的可能,只是由于西安方面特别是东北军内部少数掌权的高级将领放走了南京的十几位大员,才导致张长期被囚。上述两种观点均认为西安事变的结局是不理想的,如果张学良不送蒋或张回来,还有更理想的结局。笔者认为,西安善后中既要放蒋又要保全张杨及两军的利益是不现实的!换句…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3,(6):64-64
西安事变珍贵文献在纽约拍卖一批和西安事变有关的珍贵文献2013年3月20日在纽约拍卖,其中两件毛泽东署名的信函和文件以百万美元的价格拍出。本次拍卖会上成交价最高的一件拍品是张学良1937年1月所写的"告别信",以85万美元成交。张学良在信中表示"宁可自尽也不愿受辱",叮嘱家人"愿张氏子孙为国为家,同日本不共戴天之仇,愿世世勿忘"。信尾向宋子文等人交代了张家财产的分配。目前还不清楚买家的具体身份。此前有媒体称,  相似文献   

18.
成秀娟 《兰台世界》2007,(13):65-67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由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在西安临潼华清池软禁蒋介石,并扣押蒋系军政要员10余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9.
肖建杰 《兰台世界》2005,(13):60-61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早已被近年来公开的档案资料证实.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王涛 《湖北档案》2015,(2):38-39
1937年新年,美国《时代》周刊照例一年一度评选年度封面人物,这一次,他们评选的1936年年度人物是辛普森夫人——英国王室变故中的女主角。从新闻的轰动效应而言,辛普森夫人当年确实超过了所有人,无论是西班牙内战硝烟中引入注目的佛朗哥将军,还是中国西安事变中的主角张学良、杨虎城和蒋介石。然而,从对未来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来回顾当年,我们便会发现,在1937年年初亮相的人物中,真正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轰动效应的,显然不是《时代》周刊封面上这位身着黑色礼服、悠闲地坐在天幕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