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知识在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和获取应用的角度,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进而,把隐性知识划分为主观隐性知识、客观隐性知识、主客观交叉的隐性知识等三种。本文通过论述知识的类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提出不断探索和运用科学的检索方法与技术,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良好服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东林 《情报杂志》2007,26(6):57-60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图书馆隐性知识不仅能推动馆员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而且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的实践性决定了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论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特点及层次结构、隐性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动与转移、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及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隐性知识内部转化的知识创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孙巍 《情报杂志》2006,25(7):68-70
在把隐性知识细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隐性知识(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和物化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的转化进程,并构建了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模型的运动机理图,进而将知识创新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发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吕青  程军  叶小梁 《情报杂志》2002,21(11):57-58
探讨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这一重要概念的本质,讨论了隐性知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知识创新过程和相关的知识学习过程,提出了有 地隐性知识发挥的激励机制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本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发现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明显存在着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倾向。这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极不相称。本研究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和对现有隐性知识概念的梳理,对隐性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界定,并认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张海英 《情报科学》2002,20(6):654-657
隐性知识成为形成企业知识资产及优势的源动力,也是知识管理重要内容。本文从OECD的知识划分入手,阐述了隐性知识的涵义、进行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从员工和隐性知识两个角度总结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模式,提出了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隐性知识管理的五项条件。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李长玲 《情报科学》2004,22(3):279-281,326
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图书馆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同样也必须加强其内外部的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本文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及其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毛静华  刘红丽 《现代情报》2005,25(9):184-186
隐性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资产,挖掘、保留和共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讨论隐性知识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建库的形式将企业的案例、技巧和思想火花等收录起来,从而达到挖掘和保留隐性知识的目的,为知识创新创造奈件。  相似文献   

9.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与实现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静  张微 《科教文汇》2007,(8S):129-130
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大多数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时的主要障碍。对企业而言,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大的独占性和竞争力,隐性知识通过内部转移被企业成员吸收和消化而导致知识创新,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王连娟 《情报科学》2006,24(4):636-640
显性知识仅代表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大部。研究隐性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文章从知识分类研究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阐释、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创新、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转移、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等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新产品开发绩效作为标准来衡量其绩效。为此,我们建立了涵盖性高的分类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型、建构型、模组型和激进型四类;知识管理的方法分为数据库、讨论空间、网络和实时传达四类),并基于在(台湾)制造业进行问卷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和理论研究,我们发现技术创新应该采取正确知识管理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苏253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将知识搜索方向分为三种,借助多重中介效应法分析知识搜索方向、吸收能力和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知识搜索方向可分为三种,供应链搜索、平行企业搜索和创新服务机构搜索;知识搜索方向存在多条显著的中介路径影响双元创新;供应链搜索对渐进式创新的作用更大,而平行企业搜索和创新服务机构搜索对突破式创新的作用更大;吸收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更大;渐进式创新对突破式创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恒  侯建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01-1309
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可持续转型增长的问题与挑战以及知识积累隐性研发创新与绩效非直接关联的特征,从地区知识积累视角改进并构建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科技绩效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探讨地区知识积累的动态门槛效应和时空异质性,在方法和内容上揭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挑战形势中的"黑箱"。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投入显著促进产业科技绩效的提升;技术引进与改造创新均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绩效产生负向效应;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科技绩效的效应显著受限于地区知识积累水平的影响,随着知识积累门槛水平提升,自主研发创新驱动效益逐渐提高,存在基于知识积累水平的双门槛效应,进而划分低知识积累(KS≤5.285)、中知识积累(5.285KS≤6.769)和高知识积累(KS6.769)三种类型。同时,自主研发创新驱动机理存在地区知识积累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知识链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知识链中的创新过程包括的4个阶段和3个转化环节,构建了基于知识链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钻石模型和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主体、知识转化、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4种知识链创新模式,最后对4种创新模式类型的组合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美桂  赵兰香  张大蒙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97-1904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径和着力点等问题成为学界、政界亟待破解的难题。从产业知识基础视角研究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两类产业知识基础——解析型知识基础和综合型知识基础影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框架,并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了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两类产业知识基础存量值以及2000-2013年北京地区两类产业知识基础存量值,将2013年北京两类产业知识基础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实证结果显示:北京的产业知识基础存量值与资源基础和制度环境极不相称,不能对北京科技创新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应提高产业知识基础水平,尤其是关注以激进型创新为主的解析型知识基础。本研究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柏洲  曾经纬 《科研管理》2021,42(6):120-127
基于知识基础观,探讨企业知识搜寻与知识吸收能力契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将“搜寻-吸收”契合分成“搜寻-吸收”契合程度和“搜寻-吸收”契合强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到4种配对情况。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对327家企业问卷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搜寻-吸收”契合强度处于“高搜寻-高吸收”契合状态时,企业创新绩效要优于“低搜寻-低吸收”契合状态下的企业创新绩效;当企业处于“搜寻-吸收”不契合状态时,相较于“高搜寻-低吸收”不契合状态,“低搜寻-高吸收”不契合状态下的企业拥有较高的企业创新绩效;“搜寻-吸收”契合程度越高时,企业创新绩效越好;知识整合在“搜寻-吸收”契合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飞  袁胜军  胡泽民 《科研管理》2021,42(1):100-112
本文通过对106家中国上市企业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知识距离和企业知识基础的交互匹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网络密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拥有多样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低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而拥有专业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高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松散网络抑制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但改善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其调节效应在一段时间后可持续;紧密网络强化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多样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其调节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本文有助于识别企业绿色创新的最优内外部知识配置和网络结构,为提升我国企业绿色创新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依据技术获取的目标差异性,将技术并购区分为互补型技术并购和替换型技术并购两种,通过对2005-2013年发生技术并购的98家中国上市公司的361起并购案例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引入技术差距分析两类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两类技术并购对主并方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且并购双方的技术差距在两类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方面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基于技术并购提升创新绩效的管理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管理过程中所使用和创造的知识特点,来探讨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首先界定了科学与艺术的含义,强调了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一切带有创造性的、带有鲜明个性的活动和工作。然后研讨了知识的类型(显性与隐性,个人和集体)及其在各类管理活动中的运用。由于目前的管理科学依靠显性知识还不能用来解决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管理问题,还得依靠经验、直觉,依靠隐性知识,带有很强的情景依赖性和个性,所以管理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一种艺术,不论是运作管理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程度上的综合运用。文中着重从管理的创新和创新的管理中各类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生成来探讨管理的科学属性与艺术属性,并提出使两种属性相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