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到编辑工作,很自然地想到修改稿件。一提到修改稿件,那问题就复杂了。有些同志改稿的时侯,就稿改稿,即所谓“通一通”或“顺一顺”。其实,这只是最起码的工作。除开这个最起码的工作之外,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给原稿增色添彩,推波助澜。有这么一个例子。通讯员写来一篇扩大复种面积的报道,原稿第一段写某公社今年要扩大复种面积;第二段写社员们看到麦子长得好,不愿意扩大复种;第三段写开展思想大辩论,纠正了错误思想;第四段写大闹积肥运动,准备扩大复种。看来,平铺直叙,死水无波。编辑改稿的时候,费了一番心机,给这坛死水中投进一个巨石,于是激起了波浪,稿件就引人入胜了。改后的稿件,一开头就写出某公社大  相似文献   

2.
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人民日报记者部改稿实录》栏目,主要根据人民日报有关负责同志及记者部编辑修改驻地记者稿件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将改稿详情及编辑修改说明,原汁原味地刊登出来,文无定法,改稿亦见仁见智,我们开辟这一栏目,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新闻业务的交流和探讨,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误区     
作为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中可能有漏报新闻或出现报道失实等失误,作为以稿件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编辑来讲,也同样免不了有自己的误区。编辑工作是使新闻稿件传播出去的必经一关。编辑对稿件润词句,饰文采,精心修改,使之圆满、和谐,达到刊出水平,同时还要进行标题制作、版面编排处理,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全是在编辑部进行的,不像记者那样贴近实际生活,这其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改稿、编稿时容易犯主观想当然的错误,以致造成新闻失实。一家市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市机电局向老企业技术改造要经济效益,在开发新产品、新材料、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上获大面积丰收”。而事实是机电局只是在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做了些基础性工作,谈不上取得大面积丰收,而编辑在改稿时加  相似文献   

4.
不妨学学农村报《新闻界》编辑部:我是一名山区的业余通讯员,已和《四川农村日报》打交道5年时间了。从学写新闻开始,该报编辑不仅为我改稿件,多次指点帮助我修改稿件,而且还每期不漏地为我们赠送《农村通讯员》,每当稿件发表,又向通讯员赠送样报,及时寄来稿酬。...  相似文献   

5.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稿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深入基层加工后登载,他庆幸自己的稿件见报,但也感到很自卑,搞了这么多年的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没长进。我在安慰这位通讯员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深有同感。记者不厌其烦地帮助通讯员改稿,并深入一线挖掘素材重新写稿,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如果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稍加“润色”,形变质不变,并无出新之处,这种“熟饭炒着吃” 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报道不能合理想象,以免造成失实,这是新闻界共知的常识。通讯员稿件中有未交代清楚的地方,编辑改稿时也不能合理想象,随意改动、增添、否则同样会速成失实,给报紙、通讯员乃至自己带来麻烦。有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寄给某报,内容是表扬3个女婿争着养岳父岳母。稿中说到岳父身体不好,两年前又患重病,住进医院,3个女婿轮流侍候。稿件后面没有写明岳父岳母是生还是死,报社编辑为了让稿件增色,合理想象地修改成岳父去世了。见报后可热闹了。被报道的老人一骂通讯员,说这那里是表扬我的几个女婿,分明咒骂我该死;二骂报纸不该采用这样失实的稿件,并登门质问通讯员,要他在报纸上发表更正。老汉的邻居和熟人见  相似文献   

7.
我们爱看《稿件评改》专栏。编辑把原稿同修改后发表的稿子同时登出,读者对照着看,原稿中哪些好,哪些罗嗦,对通讯员帮助很具体。《“小两口”种菜记》的修改稿中,将修改的地方一条条加以解释,读者感到很具体,很受启发.原稿调查不够,缺少事实材料,面不够水来凑,以议论代替材料就是水分。编辑改稿时删去了这些空话.这些评语,通讯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稿件评改》栏是初学写稿者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8.
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认真修改稿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编辑在改稿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笔误,而影响新闻效果的事也是有的。笔者把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的感受略加归纳,写成《改稿“三忌”》,以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11.
肖辰同志: 你来信问,初稿写好后,怎样修改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为没有见到你写的稿件,所以,只能根据初学者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概要地作以提示。 初学写稿者易犯的毛病是匆匆成稿,主题模糊或不新鲜。因此,改稿一般应从主题、材料、角度上进行修改。确定主题的方法是多思多想,分析比较,向深度挖掘,选择那些主要的(紧密结合当前形势)、新鲜的(事实要新)、为大众所关注的(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主题。所以,改稿先要从主题着手,看主题新不新,集中不集中,所反映的问题是不是全局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编辑改稿,应注意把好事实关。今年初,我向某专业报寄去一份稿件,写的是一个村的干部重视解决农民养鱼中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养鱼致富的积极性。全村养鱼户有264户,见报时,却被改成“全村养鱼专业户达264户,养鱼户变成了养鱼专业户。今年3月,我在一篇反映某乡党委和乡政府为教师办实事的报道中,对“办了”和“正在办”的几  相似文献   

13.
誊写清楚     
在认真审核初稿并对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了相应修改之后,稿件就可以最后定稿了。 定稿后,投稿前,最好将稿件的全文誊写一遍。然后再把稿件寄送出去。 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稿件,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如人名、地名、技术术语或者作者本人的署名看不清是什么字,真叫编辑左右为难。如有一篇十分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本来是可以在刊物上发表的,但是有一处关键的地点名  相似文献   

14.
曾垂超 《出版广角》2013,(Z1):68-69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要坚持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个人"改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持之以恒,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本科大学学报工作中,由于稿源较好,编辑的初审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好稿中挑选优稿;而在高职院校学报工作中,由于稿源较差,编辑初审工作内容主要是改稿:收到稿件后,依刊物要求对它进行修改,或给作者提出修改建议,使它的学术水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它更顺利地通过审稿程序。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十几年,对初审阶段的改稿深有体会。"改  相似文献   

15.
对新闻稿件的修改,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新闻编辑通过一些具体的改稿方法的运用,完成上述两方面任务,使新闻稿件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和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一些老记者往往这样告诫年青人,稿件发表后,拿出原稿对照一下,自会判断出发表稿哪些是改好的、改妙的,改好了、改妙的地方,就要仔细加以学习,以便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这确实是经验之谈。作为记者、通讯员从编辑改稿中都能学到哪些东西、受到哪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理解编辑与记者、通讯员之间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并努力减少这种差异,写出对路稿件。记者、通讯员是以新闻价值的标准来进行写作的,而编辑则是根据新闻稿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加上考虑宣传价值、社会效果、版面计划等因素,对稿件的新闻价值作出二次判断,以确定稿件是否发表、如何发表。记者、通讯员与编辑这两者之间无疑是有差异的,是一对矛盾。差异减少、矛盾统一,稿件顺利发表,反之  相似文献   

17.
自编袖珍《改稿须知手册》破题:自编,自己编辑;袖珍,小巧;《改稿须知手册》,关于修改稿件必须知道的事项、规则的手册。哈哈!这岂不纯属废话么! 真的吗?可它是我多年来编辑生活的一点切身体会呢!不怕见笑,权且忝为经验,奉献给有志于做好编辑工作的青年诸君。事情是这样子的——五十年代初期,我开始学做编辑工作的时候,在修改稿件中,对一些用词用语,既不懂得,也不在意。比如,碰到稿子里有“满清”、“洋灰”、“老革命根据地”、“公尺”、“公升”这一类词语,我都不予改动。后来,党和政府陆续发了一些文件,对一些  相似文献   

18.
编辑加工即通常所说的编辑改稿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非做不可的工作。然而,出版界对编辑为什么要改稿、怎样改稿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弃编辑改稿的权利和责任,对改稿工作敷衍了事;另一种是在改稿中无限制地行使权利,对稿件内容任意增删,甚至把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这两种倾向对编辑出版工作是十分有害的,故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编辑改稿的权利限制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来函照登     
《图书馆界》编辑部: 我的拙作《古代藏书事业一瞥》(又名《中国古代藏书事业漫话》)同时分别发表在贵刊86年第1期和《赣图通讯》86年第1期。造成一稿两发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初,托人转交《中国古代藏书事业漫话》的稿件给《赣图通讯》编辑部,并说明,如不用,请退还原稿。稿件寄去半年,没有任何消息,我以为不会发表这篇稿件了,又将此稿更名为《古代藏书事业一瞥》投寄贵刊。你们八六年元月来函,将在86年第1期发表此稿。我当时疏忽大意,  相似文献   

20.
如何加强编辑的把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稿件是编辑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编辑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的报纸质量.所以,做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练就过硬的改稿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