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歌曲创作模块在高中新课程音乐课上主要是开发学生音乐创造的思维,培养学生对歌曲创作的兴趣,着重在歌曲实例欣赏分析中渗透歌曲创作技法的知识并进行即兴创作实践活动,寻找歌曲创作的规律与灵感,感受歌曲创作带来的成功喜悦与成就感,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歌曲的创作、演唱、欣赏是歌曲艺术活动的不同环节。歌曲的演唱是音乐艺术活动的中间环节,它可以把无声的音乐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音乐形象,使原创作品获得鲜活的生命。本文从歌曲二度创作的字、情、形、声不模仿与不走弯路,提高"二度创作"效率二方面对二度创作进行阐述,强调了歌曲的二度创作是歌唱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直至战争结束,抗战歌曲一直是这个时期的音乐主流,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采用民间音乐的素材,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抗战歌曲,用歌声鼓舞了人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探讨的就是民问音乐对冼星海抗战歌曲创作的影响以及抗战歌曲为鼓舞大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发挥的重要作用,民间音乐永远是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点对当今歌曲创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冼星海抗战歌曲的创作分为群众歌曲、劳动歌曲、抒情歌曲和大合唱等形式,他以民族音乐为创作根基,以抗日救亡为创作主题,以无产阶级音乐为创作道路,为中国革命新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塑造形象是一切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作曲家创作歌曲是通过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来感动和启发听众。正确理解音乐形象的特质,充分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技巧进行歌曲创作,是塑造鲜明音乐形象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星故事1997年,周杰伦被台湾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吴宗宪看中,为公司创作歌曲。由于周杰伦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他很快就创作出了大量的歌曲。但吴宗宪觉得他创作的歌词总是怪怪的,音乐圈不会有人喜欢。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旅游歌曲随之应运而生,《石林欢歌》是一首宣传石林旅游文化的旅游歌曲,是歌曲创作的又一新体裁,音乐要以旅游宣传为创作目的,所有的宣传都通过音乐得以表现。本文从歌词和旋律的角度解析歌曲,试图探索成功的旅游歌曲所具备的音乐特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引用比喻,谈了歌曲创作的方法和步骤,使歌曲创作的复杂过程更加形象化、简单化,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星故事 1997年,周杰伦被台湾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吴宗宪看中,为公司创作歌曲。由于周杰伦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他很快就创作出了大量的歌曲。但吴宗宪觉得他创作的歌词总是怪怪的,音乐圈不会有人喜欢。  相似文献   

10.
塑造形象是一切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作曲家创作歌曲是通过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来感动和启发听众。正确理解音乐形象的特质,充分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技巧进行歌曲创作,是塑造鲜明音乐形象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统计、比较、归纳等方法对歌曲中声乐演唱和钢琴演奏两个部分的力度进行了分别描述和比较,并从歌曲的主要力度、力度频次、力度变化速率、力度域及力度域比例、声乐和钢伴部分分别在歌曲中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沃尔夫艺术歌曲《谁从不忍着泪进餐》的音乐力度状态形成基本的认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以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雎》的歌诗意蕴与“水韵”意味的解读,揭示其借物寄情、隐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要求。结合自古至今《关雎》歌曲相关传谱情况,解读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音乐本体结构的相关特征以及音乐意蕴的深层表达,探寻歌曲在“水韵”之背景下,化成“歌声”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主题音调贯穿发展是歌曲旋律写作的重要技法。《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的主题由四个可分可合的音调组成,每个音调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力;作运用机动灵活的手法,创造性地从头至尾高密度地贯穿了主题音调,从多个侧面塑造了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使这首歌曲具有持久的魅力,并成为主题音调贯穿发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一首美国乡村歌曲的衔接链进行了分析,以此展示衔接链在语篇分析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揭示歌词是怎样在平淡中见深情的,从而给乐评添加一种更科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讲述了满族民间音乐的悠久历史,介绍了满族民间歌舞,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形式,在运用时又有“撰写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歌曲形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由于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乐调源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新编中国民间歌曲《孟姜女》的曲式分析为主导 ,简略介绍了我国民歌体裁的形式与特征 ,并对民歌《孟姜女》早期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作了概述。在分析完成之后 ,将新编《孟姜女》与其原始形态在调式、旋律、结构等方面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绣荷包]是清代以来遍及全国的时调小曲,各地产生了诸多变体形式。通过对腔段、腔调、节奏型和歌词等音乐本体的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研究,可推断传唱于巢湖地区的[绣荷包]是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12第38箫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工尺谱所记“湖广调”[绣荷包]最为相似的变体,是迄今所见最能还原其原貌的活态传承的民歌。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