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古代汉语中“因”“而”连用例可以追溯到《周易》之中。如《周易·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可见,其使用历史可谓久矣,然而,它似乎并未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致使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明确。为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见。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因而”,段德森的《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以下简称《详释》)从语法的角度出发,作了如是分析:“‘因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作了阐述,重点是评论《文言语法例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文章认为《例释》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而又认真的辩正,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如何确定词类活用“临时性”的方法及其标准。《例释》对词类活用问题的认识,能启发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文言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敦煌研究院藏《李君修慈悲佛龛碑》(简称《圣历碑》)碑阳第20行:"推甲子四百他岁,计窟室一千馀龛."赵红《<敦煌碑铭赞辑释>补订》以"他"字不合古代汉语语法,欲改为'餘'字.  相似文献   

4.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5.
20年古代汉语教学成果的总结,基础性语言研究方法的展示,我校文学院陈志明教授精心撰述的力作《古代汉语语法及研究》一书,于2005年3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6.
许仰民先生的《古汉语语法新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新编》)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之后写成的。全书共分词类、词组、句子三编,28万字。这部专著提出了不少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新见解,构建了“词类——词组——句子”这样一个古代汉语教学语法新体系。拜读之后,对许先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极为钦佩。下面谨就个人的体会,择要作些评介。  相似文献   

7.
谢晖 《学语文》2012,(5):63-6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词诠》、《辞源》、《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古汉语虚词通释》、《古籍通假字汇释》、《同源字典》等,都是我们学习和讲解文言文的良师益友。由于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8.
从语法的角度,对朱振家教授主编的电大《古代汉语》教材注释提出商榷,包括三个方面:词类、虚词、词组和句法。词类方面,主要是词性的误训;虚词方面,主要是“焉“、“也”、“其”、“者”等的训释;词组和句法方面,主要是“所”字词组、“名词 有……者”结构、判断句、被动句等的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论文层出不穷,而且专著也竞相问世。在专著中,除了为数众多的虚词专论,仅通论著作就先后出版了七种:《古代汉语特殊语法》(廖振佑编著)、《古代汉语语法》(康瑞琮编著)、《古汉语语法提要》(马汉麟著)、《汉语文言语法》(李新魁著)、《语法学》(刘斌、王大年编著)《文言语法》(王笑湘著)、《古汉语语法》(许仰民编著)。这些著作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程度不同的创获,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部分成果。其中许仰民先生的《古汉语语法》(以下简称《语法》),后出转精,成绩突出,读之受益匪浅,因此笔者不避学识浅薄,拟就其书内容、特色、得失诸方面加以评述,恭候广大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名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古代汉语语法著作及有关文章多所论及,但所下定义,往往有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之处。如南开大学《古汉语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基础知识》及高等师范学院协编教材《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拙作《名词作状语刍议》曾发表于《湖州师专学报》八六年第三期社科版上,对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谈了自己的粗浅看法,为进一步阐述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语法中的普遍性及它的功能作用,特补写本篇,以作续议。 在《名词作状语刍议》一文中曾指出,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普遍现象,是名词常规的语法功能。它在古代文籍中大量出现,例子比比皆是,同时在不同的句式、场合和不同的语意环境下,它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下面试分四种情况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卢玉亮 《文教资料》2010,(18):120-122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中还有一些在笔者看来值得推敲的地方,本文从词义语法、读音两方面略举数例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13.
阐明语法是训诂的重要内容之一,阐明语法对于正确训释词语、疏通文意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甲骨文研究中,人们对甲骨文字词的考释比较重视,而对甲骨文语法的研究则有些忽略。本文以笔者曾研究过的几个语法问题为例,说明甲骨文语法研究在字词训释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有助于甲骨文语法研究和字词考释的进一步结合。本文所引甲骨文辞例,引自《甲骨文合集》者径出片号,引自《小屯南地甲骨》的简称“屯”,引自《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的简称“怀”。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上)张建贵一、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各正确答案的号码分别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专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著作是()()()()()①《经传释词》②《词诠》③《助字辨略》④《辞通》或诗词曲语...  相似文献   

15.
一、本书专收录古代汉语中的描绘性词语,根据其声义相通的各种情况而加以遭释。作者认为,这类词语在古代汉语词类中自成一类,并定名为貌词。请参阅附录一:《论古代汉语词类中应立貌词“类》一文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古代汉语语法规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杜牧的《山行》作“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话法解析,并作评析和翻译。  相似文献   

17.
《孟子章句》是东汉赵岐据当时语言对《孟子》所作的注解,本从词性、语法结构、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对赵岐在释句中所揭示的语法进行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东汉时代人们的语法观及语法发展的某些趋势。  相似文献   

18.
“所”字及“所”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在“所”字词性和“所”字结构的分析上,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吕氏春秋》在文学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中“所”字及“所”字结构做全面调查,以期对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这里,我们介绍一种释词的方法,即“句子成分释词法”,供同学们参考。我们知道,虽然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异,但“今”毕竟是“古”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类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就句子成分看,主要成分(主、谓、宾)和附加成分(定、状、补)之间的顺序与现代汉语语法基本一致,即:(定)主——(状)谓——(定)宾(补)。  相似文献   

20.
智者千虑──再谈新编《古代汉语》刘德璋新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课本,在常识方面内容更充实了,删掉了一些不实用的内容,例如“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及过多的双声例子等。在文选方面注释得更细致了,尤其是在语法方面增加的注释更多。这些无疑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