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书芬 《家长》2010,(2):83-83
一转眼结婚快20年了。20年来,我在20个冬季里都是慵懒地拥着软软的棉被入眠。老公去南方出差,打回电话说想买回两床蚕丝被,理由是在杭州,嫁女儿都是用蚕丝被做嫁妆,估计一定比棉被舒服。我一口拒绝:“不要,蚕丝被是南方的物件,不适合我们北方天气,还是我自己做的棉被最舒服!”  相似文献   

2.
唐文亮 《教育文汇》2007,(8):41-41,35
家乡有句俗语叫“学学半”,即教人学习与自我学习效果是相同的。有近20年教龄的我对这“学学半”感悟颇多,体会很深。学生教会我很多,我教学能力的点滴提高都有学生的功劳。  相似文献   

3.
姚霞晖 《师道》2011,(11):18-19
2010年9月,刚送走一届毕业班的我新接手一(5)班,这个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聪明活泼。刚一开始上课,不仅语文课,其它课的纪律都较糟糕。从教20余年的我从不怕学生调皮捣蛋,就怕学生是“真蠢”!当时我想:既然你们不是“真蠢”,看我怎么来教化你们!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方面做得不够,也许很多教师会感到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孩子就接受了“长大要为祖国争光”之类的教导。而且有白纸黑字为证,一年级的造句有“我长大了要做光荣的解放军”“我要做光荣的人民教师”,从三年级起每年学生都要写“我的理想”“20年后的我”之类的周记或作。  相似文献   

5.
2000年的春夏之交,在纽约读书教书近20年后。我回到北京居住一段时间。中国的中小学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什么是“素质”?素质教育有哪些特征?素质教育的现状如何?素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使我感到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道文字题:56减去20与16的和,得多少?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许多同学都列成56-20+16。经了解,同学们并不是忘记了加括号,而是将题意理解成了56先减去20再加上16。为了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我在黑板上写下“小明擦爸爸的皮鞋”,并问:“小明擦的是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小明擦的是皮鞋。”我又再加以强调:“对!小明擦的是皮鞋,是爸爸的皮鞋,可不是擦爸爸。”大家都笑了。于是,我又出示上面的文字题,问:“56减去的是什么?”这回学生都清楚了:56减去的是20与16的和,而不是减去20。接着问:“要先算什么?”“在算…  相似文献   

7.
我从1986年起从事学校党支部书记工作,到2005年7月转为学校校长。在书记岗位上辛勤耕耘了近20年。我到过边远的学校,也到过市中心的学校,到过普通完中,也到过重点学校。曾经由副职转为正职,也由正职转为副职。值得欣慰的是,不论在哪所学校,我都与校长合作得很好,而且所在支部在我任职期间都被评为教育局先进党支部。2005年所在党支部被评为南昌市“红旗党组织”,这是上级领导对我及其“一班人”和党员的肯定。回顾从事支部工作的经历,感慨很多。  相似文献   

8.
课改这一年多来,我发现自己好像多了一句“心”头禅:“我怎么又犯糊涂了呢?”说了别人可能要笑话,教龄都近20年了,怎么在教学上还经常犯糊涂呢?但这的确是真的。以往自己对教学也是得心应手,但新课改对全体教师都提出了挑战,每个人都重新站存新的起跑线上,而不管你的教龄和资历有多长、有多深。  相似文献   

9.
“什么名字?哪里人?”“我叫樊汇华,大桥沙湾人。”“我叫冷福星,大桥沙湾人。”“我叫王妹玲,大桥人。”“我叫……,大桥人。”技校春季招生报名开始了几天,可报名者寥若晨星,真叫人有些心灰意冷。而今天一上午却来了20多人报名,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下子就给他们办完了报名手续。按照学校招生安排,今年春季只招一班50人,现在报名的30多人,看来离完成任务为期不远了。高兴之余,一转念我才醒悟这20多人几乎都是大桥镇的,大部分又是农村户口,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报名的学生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动情地说:“老师,接收我…  相似文献   

10.
世纪回眸     
我终于活到了2000年,而且现在已是岁末,新年的曙光就在眼前,2001年就要来到,我是一 定可以跨过世纪的门槛,进入21世纪了。对于一个86岁的老人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 了。 我能在20世纪活了86年,并不是容易的事。解放以前,我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几乎每天在和 死神捉迷藏,随时准备以身殉职,没有想到能活到解放。许多战友和亲人牺牲了,我竟幸存 下来,看到了北京天安门红旗飘扬。解放以后,以为一切都会很好,事实上一切都比旧社会 好得多。然而在前进中却遇到了我未想到的艰难。特别是政治“运动”不断,我被逼着去“ 运 动”别人,也被迫承受别人“运动”我。我总算拖泥带水地活到1966年,谁知祸从天落,“ 改造”专家们给我头上戴了许多帽子,几乎无论什么“革命派”都可以在我这个官定的“反 革命”身上踏上一只脚。我想这一回是在劫难逃,必死无疑了。奇怪,我竟莫名其妙地被“ 解放”了。哦,原来是街上在卖四个一串的螃蟹,换了人间了。于是时来运转,我不仅活了 下来,而且活得心情舒畅,有滋有味。但是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又挨了事。幸得经过 热情帮助,回头是岸。不过身上的紧要零件,经不起考验,不得不送进医院去大修。我心想 ,七老八十老而且朽的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我站着从医院大门进去,大概会躺着从医 院后门出来,再也翻不过2000年这道门槛了。然而福大命大,我竟然堂堂大步从医院正门出 来,回家了。除夕之夜,在电视机前,我听到2000年零时的钟声一响,想要跳起来,没有成 功,但是我叫起来:“我终于活到了2000年!”我想,2001年的除夕零时,我一定有资格叫 一声:“我终于跨过了新世纪的门槛,活到21世纪了!” 我在20世纪里活过86年,我想我有资格来作一个“世纪回眸”。  相似文献   

11.
一些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如今开始当父母了。独生子女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呢?首先,学会“换位思维”,这是夫妻恩爱的第一课。面对调解的长者,夫妻双方常会这样气愤地说:“凭什么总要我让他?”“在家里,我从小就是谁都不让的!”“她只要一丁点儿事不顺心就板脸不理人,发脾气回娘家。”“我再也受不了了。”发生不和谐的原因很简单,独生子女从小是整个家庭里“物质流”、“情感流”、“教育流”、“服务流”的中心人物,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父母和祖辈的爱心从来都是无代价地付出,没想到也要教会子女“付出爱”…  相似文献   

12.
周兰梅 《学前教育》2006,(12):40-41
我已年近不惑,可每当我和儿子一起出现时,总会有人好奇地问我:“这个男孩是谁呀?”“我儿子呀。”“你都有儿子啦!”不然就是“你儿子都这么大了!我还以为你没结婚呢。”  相似文献   

13.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4,(12):41-42
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篇作品,最满意的一篇是什么?”我说:“是我的儿子。儿子的进步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是任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的确,20多年来,我也始终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做一篇作品来塑造、来创作、来雕刻的。  相似文献   

14.
(11)注重画面感 很多年以前,我还没自己开车,出入都是坐公交车和“打的”的时候,有一天在公交车上,无意中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两个妇女的对话。 “我儿子最近老吵着要我买什么‘小叮当’漫画,真烦人。” “那是什么漫画?” “我也不清楚,好像是日本漫画……” “日本漫画是不是都很暴力?  相似文献   

15.
改造人之死     
早上起床后,太阳能挂历告诉我:今天是3581年7月20日。记得去年的今天,“人类联盟”派我以“改造人”的身份进入“改造人基地”工作,以取得这里的统治者——都卜勒的信任。 和往常一样,我早早地来到控制中心,其他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来。我静静地看着窗外,到处都  相似文献   

16.
我不喜欢听别人叫我“周教授”,生分,呆板,听着浑身不自在,连说话都不自由; 爱听“周老师”,亲切,随便,彼此都不受拘束。因为我在北京三十一中教过20年中学语文,经历过包括“文革”在内的十几年政治运动的多次“油炸”“火烧”,甚至生死考  相似文献   

17.
米祈 《成长》2005,(6):67-67
我是一个20岁的女生,虽然我身材微胖,也没有刻意节食减肥,但是身材健康状况似乎不是很好,我几乎每个月都要感冒一次,原因是每到“例假”,无论我多么注意,都会着凉,继而染上感冒,现在虽然是炎炎夏季,我都不敢用冷水洗澡。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我在20多年前教过的一位学生来看我。我们谈话时,他随手拿起我书桌上的一本英语口语教材翻看,他说:“呀,老师,教材里怎么有错句?”我拿起教材一看,是“Long time no see”。我笑了。“老师,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在中学时,您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纠正过类似的错句,怎么20年后它又成对的了?”我说:“你问得好。”接着我对此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胡勤荣 《师道》2004,(7):24-24
这一天,我郑重宣布:教学参考书从今往后就是班书,任何人都有权阅读它。孩子们先是疑惑,但看看我那认真的样子,都兴奋起来。是啊,教参一直是老师的“法宝”,整天夹来夹去的,现在“秘密”都公开了,那还怎么上课?我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情,我不就是在“惟教参”中过了十几年吗?  相似文献   

20.
1998年9月20日,满脸纯真的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由父亲陪着踏上北上的列车,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自考路。“无知者无畏”,刚刚结束初中生活的我,写在脸上的更多的是年少的朝气与激情。以至于在第二天,一切都安排好之后,父亲要起身告别了,我送父亲到火车站,竞不带一丝的伤感,还用大人似的口气说:“爸爸,回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后来放假回家,听母亲说,你爸爸回来说,孩子那么小,就扔到那么远的地方不管了,说着说着眼圈都红了,声音都颤抖了。顿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