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德·柯斯塔是弗协调逻辑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他将弗协调思想运用于归纳逻辑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归纳逻辑系统。柯斯塔的主要目标是,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归纳逻辑系统,为归纳推理提供一个新的辩护,同时说明归纳与科学的关系。用柯斯塔本人的话说,通过建立这一新的归纳逻辑系统,将能“抓到科学的基本累积特性,并使我们能够说明,为什么接受和相信由归纳获取的结论确实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归纳问题是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罗素为归纳问题所作的演绎辩护(包括认识论基础、归纳原则、必然性等问题),罗素的辩护虽不成功,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形式论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一个形式逻辑系统外非形式论证应做狭义理解,即不可能前提真并且结论假。而在一个形式逻辑内的可靠性证明中就蕴涵了这种狭义的非形式论证。因此,一个逻辑系统只要证明它是可靠的,那么它就能保证不可能前提真并且结论假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之所以会产生古德曼悖论,不仅是因为类律假说和偶适假说的混同,而且也是因为对归纳的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刻画:假设归纳推理的前提都为真,则其结论不一定但很可能为真(即所谓的“归纳概然性特征”)。这证明基于归纳的概然性特征,不可能建立起形式的归纳逻辑。相反,一旦以下述归纳的必然性特征来刻画归纳:假设归纳推理的前提都为假时,则其结论一定为假,就可以建立起形式的归纳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5.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在数学解题训练中教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严密的论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演绎能力,这种倾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从数学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更像是一门经验性的归纳科学,严格地说,除数学和论证逻辑外,其知识都是由猜测构成的,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就要和学生指出:应该学习证明法,但也要学习猜测法.猜测,是人们对事物朝多方向变化的一种没有经过严格推理和证明的“猜想”与“预测”.猜测是数学发现中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数学离不开推理论证,但从发现新知识角度看,论证推理本身并不能产生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逻辑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关于逻辑系统内有效的形式论证与系统外的非形式原型的符合问题。逻辑的形式论证来源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未经形式化的实际论证,即非形式论证,同时它又是对非形式论证的反映和概括。因此,逻辑哲学高度重视形式论证及其对应的非形式原形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兼逻辑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基于各自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立场都曾明确主张逻辑可修正。蒯因的逻辑可修正论根植于他的整体主义知识观,而普特南的逻辑可修正论与其实在论立场密不可分。哈克在批判地吸收蒯因、普特南逻辑实用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以皮尔士为代表的古典实用主义,主张更加彻底的知识可错论和激进的逻辑可修正论。尽管蒯因、普特南以及哈克的逻辑可修正论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逻辑可修正性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逻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逻辑或逻辑真理本身是否需要辩护等问题上存在着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观。逻辑的实在论观点能说明逻辑真理的客观性、普适性和认识论价值 ,但需要精致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学的本质作为一个认识论问题,它回答的是数学的经验性与理论性(或演绎性)的关系.它不同于研究数学对象及其存在性、客观性的本体论,以及研究数学方法的方法论,更有别于研究数学的社会──文化性质的数学社会学.但是,黄秦安先生未弄清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诸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数学对象的客观性、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等概念和关系,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1.
Cai Lin 《时代教育》2007,(7Z):45-46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ethods of teaching grammar, no matter what they are, these approaches can generally be classified into two approaches--deductive and inductive. What an appropriate grammar teaching approach is by examining th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approaches to gramma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s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approaches to grammar teaching, followed by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in terms of both the bases and the application. Finally, it explores the inductive approach and outlines the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and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grammar teaching.  相似文献   

12.
归纳推理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前提数目的增加对归纳推理强度的影响,即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既是归纳推理理论模型的具体阐释,也是其理论基础和源泉。但是由于对归纳推理这个概念的界定不一以及归纳推理任务的选择标准不同,已有的许多研究并非标准的归纳推理研究,夹杂着其他如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心理成分,其研究结论值得商榷。采用标准的归纳推理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单调性效应与非单调性效应的出现同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类属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3.
论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国外外语教学法发展的趋势是折中的综合性倾向,是经验论派和唯理论派相结合的折中主义教学,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该思潮的影响下采取了折中的教学法,将各家之长融合在一起,为我所用,并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事实推定与间接证据证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事实推定与间接证据证明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推定只不过是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间接证据通过运用推理这种思维工具,将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联系起来,使间接证据能够起到证明案件事实某一环节的作用,即事实推定是法官在认证过程中的一种推理活动,事实推定就是一种间接证据证明;并进而说明事实推定不是一种降低了证明标准的间接证据证明,而且并非所有的间接证据证明都是事实推定。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也是各国刑事立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作为正当防卫的可采证据,已广泛运用在西方的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也遭到该理论的冲击。我们应将“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专家证言引入正当防卫的可采证据,以体现司法公正和对受虐者人身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类=规律。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结合群有两种类型:独立结合型,演绎论证强度决定了结合群的论证强度,其论证强度为演绎;连锁结合型,归纳论证强度决定了结合群的论证强度,其论证强度为归纳。简单枚举归纳反驳,从推理形式上看,它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结合,但因其是连锁结合型,从论证强度看仍是归纳,故称它为归纳反驳,仍是名实相符。  相似文献   

17.
休谟的怀疑主义不仅终结了理性主义,也终结了经验主义。休谟在《人性论》中对因果关系理论进行了论证,其中包括三个前提条件和一个原则,使归纳问题的本质得到说明。归纳问题使归纳推理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后来的哲学家们对此纷纷讨论,其中卡尔纳普的概率逻辑方案备受关注。卡尔纳普用演绎方法研究归纳过程,引进了概念确证度或说是验证度。通过论证,卡尔纳普把逻辑地确定概率P的问题转换成确定状态描述的概率,使归纳问题得到解决。然而,用演绎的方法来研究非演绎性的归纳逻辑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鲁迅《“友邦惊诧”论》的反驳方式和反驳方法。《“友邦惊诧”论》运用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结合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 ,运用演绎反驳中的归谬法驳斥敌论论点“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运用归纳反驳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捣毁机关 ,阻断交通……社会秩序 ,悉被破坏”。  相似文献   

19.
Inductive reasoning is a core cognitive process of fluid intelligence, predicting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The Cognitive Training for Children (CTC) program is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develop children's inductive reasoning skills, with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finding substantial effects of the program on both inductive reasoning ability and classroom learning.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both individual and small‐group CTC training against a no‐treatment control cond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a primary school‐aged Australian cohort. Students who received individual training outperformed those in the control condition on measures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easoning, and those in the small‐group condition also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condition on a measure of inductive reasoning 3 months following training. However, hypotheses regarding transfer effects to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ere not supporte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focusing on extended longitudinal studies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品格证据是英美法系中证据规则颇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不具有相关性的一般规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又对其加以保留。在我国,品格证据这一名词尚未进入法条,但司法实践中却偶有涉及。但无论是中国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将其纳入量刑考虑的因素。品格证据在量刑中始终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