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雨人生路,扬子伴君行。” 2006年8月29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全新改版并改在早上出报。一位网友在西祠“记者的家”讨论版发出这样的感慨: 一份报,一代人,一个习惯,一段时期,在一个清晨,画上一个句号。 自此,南京告别了最后一份晚报。 曾几何时,扬子一纸风行,晚报地位无人可撼。7年前,南京报业江湖告急,群雄纷起,早报市场尽遭瓜分,扬子冷眼旁观,晚报风景独好。7年后,早报市场痒未现,晚报市场风向变。 民众读报风,兴于晚报,7年间,早报风劲吹,民众口味亦变。扬子转身,身后,已无回头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9月1日,《沧州晚报》焕然一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沧州日报、沧州晚报今年都对版面进行了全面改版(沧州日报6月份完成了改版)。改版后的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栏目设计更加科学、规范,更加适合各个层面读者阅读;图文并茂,让读者更加直观的了解文章内容,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新闻更多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群众。"两报"改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品质至上,精耕细作新闻报道报纸是新闻纸,报纸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于内容竞争  相似文献   

3.
报纸市场新变动:从南京报纸看四大模式 以价格战一毛钱一份报纸闻名全国的南京报纸市场经过一年的拼杀,日前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南京早报市场迅速形成,《南京晨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三家报纸各领风骚;晚报市场上由于《金陵晚报》改出早报,真正的晚报只剩下《扬子晚报》一张报纸在坚持;早先杀出来的“黑马”《江苏商报》由综  相似文献   

4.
陈东  童飚 《新闻实践》2001,(8):43-44
目前,以提高报纸亲和力为目的的改版席卷报界。晚报,作为一张市民报,大多成为改版的“先锋”,而改版的目的是为了使晚报更可亲可信并且可用。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认为必须保证做到两条:一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要张扬晚报的个性“亲和力”。 如何处理好寻向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试以金华晚报的实践为据进行论述。 一、坚持正确导向,体现晚报正面引导与思想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5,(1)
“扬子”的启示大川年底岁末,新的年度报刊收订情况陆续返回。相当数量报刊的状况是,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南京的《扬子晚报>}却传出喜讯:日发行量突破80万份.在全国晚报中位居第三,在自办发行的报纸中名列榜首。消息直登在1994年12月14日《新闻出版报>...  相似文献   

6.
《参考新闻》版是《长沙晚报》2003年1月份进行全面改版时,新推出的一个版面。版面的定位为:国际国内要闻版的补充,充分体现“晚报特色”。内容上的追求是:增雅趣、拓视野、助思辨。  相似文献   

7.
2007年初,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有效整合报业资源,进一步巩固和加快在省内的发展步伐,酝酿着一次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2007年2月8日,北方晨报与辽沈晚报"并网",北方晨报改版为辽沈晚报.鞍山版。从此,一份更加鲜活、亲民、更具有贴近性、本土化的报纸——辽沈晚报.鞍山版呈现给鞍山人民,与鞍山人民心贴得更近,与这座城市没有距离。从一份区域性(地市级)都市报到省级都市报地方版;从2007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到2008年前四个月,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93%,发行量同比增长26%,月月持续盈利;从改版前后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辽沈晚报.鞍山版正在经历着羽化成蝶的蜕变。在辽沈晚报"责任媒体,服务民生"的办报理念指引下,辽沈晚报.鞍山版在报业竞争的大潮中不断创新,驰骋远航。  相似文献   

8.
激情“扬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9月26日,扬子晚报的发行量达到2012816份(目前日发行量稳定在180万份以上),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10月15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李夫在中国晚协第17届年会的开幕式上,提议全体与会代表为扬子晚报最高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鼓掌。10月19日,扬子晚报第三届读者节在南京狮子山阅江楼隆重开幕,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涌来的读者使身临其境的我真切地感受到扬子人和千百万读者心心相印。扬子晚报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在激烈竞争中成长。从1986年元旦创刊时的日发行量5万份,至1995年9月7…  相似文献   

9.
7月27日,《辽沈晚报》全新改版。《辽沈晚报》此次改版,是在编委会的领导下,编采人员共同努力;经过近3个月的酝酿与精心筹备后进行的。此次改版以“独、高、全”为核心诉求。大幅度地提升《过洗晚报》的新闻品质,坚守理念,创新内容,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完成新的冲刺。在茈次改版中,辽沈晚报编采、广告和发行同步进行,密切配合、共同发力,使改版不但赢得了领导、读者和业内的好评,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在同质化中踯躅前行的南京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飞 《今传媒》2005,(5):9-11
有专家指出:1999年的那场报业大战,让南京报业进入了战国时代。经过几年的争夺,在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干预下,南京报业市场的格局基本稳定: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包括新华、扬子、晨报等)、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包括日报、晚报、周末、商报等)、新华社江苏分社(快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相似文献   

11.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自1995年12月1日改版以来,报纸质理得到很大提高,上上下下都比较满意。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说:“新华日报改版后,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做到了扬党报之威,融晚报之长,改版是成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的一份材料肯定了新华日报的改版,认为改版的报纸“面貌一新”,“信息量大、短新闻多,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很多读者也投书报社,对改版大加称赞。 最近,新华日报总编辑周正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介绍了报纸改版的思路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去年底,以竞争激烈程度闻名全国的南京报刊市场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每日桥报》于11月28日改名改版为《南京晨报》后,发行量以每周3万份的速度迅猛增长,一个月内发行量达到改版前的3倍。今年春节后一段时间内,该报更是以一天近1万份的速度飚升,并迅速突破了30万份的发行大  相似文献   

13.
我一直在关注《新闻晚报》的改版。很早就想上海再有一份晚报来和新民唱对台戏。这倒不是说“新民”不好(新民也有改革,那是另外一个题目)。而是想如果竞争就在家门口,就会想方设法动脑筋,就有新的文化差位,我们读者就会有更好的报纸看。  相似文献   

14.
晚报作为中国报业继日报以后的“第二种力量”.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辉煌期。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企业或产品都有一个生长周期:从初始、发展、高峰至衰退,晚报的衰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有其内在的问题,更有来自外部的冲击,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承创新。使晚报在竞争中逐步丧失优势,尤其是在大多数晚报纷纷早出的今天,仍然坚守着的传统晚报正在逐渐地在迷惘中徘徊。并由迷惘而变得迷失。那么,如何避免走入穷途末路,推迟晚报的衰退期到来,关键还在于自身不断创新。作为创新中重要一着便是不断的改版,从改版中不断寻找“自我”,确立优势。  相似文献   

15.
晚报创新:上海经验与市场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阳 《传媒》2006,(5):29-30
传统晚报如何创新,是近年中国报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上海晚报市场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以近年上海《新民晚报》与《新闻晚报》的连续改版为例,分析晚报如何在早报市场扩张压力下积极应对,并对这一市场的未来创新方向作一预测.  相似文献   

16.
时代在飞速前进,新闻报道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新年伊始,在新一轮改版后,我们看到了一份版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尚气息的《扬子晚报》。改版后的扬子延续了以往重视新闻的传统,并对新闻进一步细分,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地接受所需信息。其中经济新闻版(B1版)——“经济视野”  相似文献   

17.
《扬子晚报》作为一张“八小时以外”的“家庭报纸”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群,从八、九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喜欢读它。目前发行量已达39万份,在全国43家晚报中名列第四名。翻开最近两个多月的晚报,我们觉得她又有了新的进展,既坚持了党性原则,又体现了晚报的特色,确实具有“扬子”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8.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报业蓬勃发展,各级各类报纸争芳竞艳,报苑秀色一片。《西安晚报》就是这满园春色中的一枝出墙红杏。 《西安晚报》的前身是1953年7月1日创刊的《西安日报》。虽几经更名,但在1994年以前,一直是中共西安市委的机关报。40多年来,在市委直接领导下,报纸发行量由当年日均8000份提高到日均20万份左右,年印数由不足150万张增加到9210多万张,当年的铅印四开小报已被胶印对开大报所代替。 1994年,随着《西安日报》复刊,《西安晚报》成为中共西安市委领导下的一张城市晚报,报道方针、内容、版面安排、栏目设置等都做了调整。 改版后的《西安晚报》的办报方针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跟时代步伐,突出都市特点,面向群众,走入家庭,宣传政策,传递信息,移风移俗,丰富生活,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服务性于一体,尽量满足社会各阶层读者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改版后的《西安晚报》的主要特点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追踪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积  相似文献   

19.
“冬至十日阳历年”。“冬至”过后,新的年度报刊收订情况陆续返回。相当数量的报刊的状况是,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南京的《扬子晚报》却传出喜讯:日发行量突破80万份,在全国晚报中位居第三,在自办发行的报纸中名列榜首。消息刊登在1994年12月14日《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位置上。 同一个天,同一个地,同样都在办报纸,抓发行,“扬子”何以做到“冷”中有“热”,使得“卖扬子”、“读扬子”成为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是值得我们陕西省各家报刊老总们研究和深思的。 看看“扬子”,想想自己,是否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在“交叉点”上做好文章。一张报,一个刊,要做到让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喜爱,都满意,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比较难。本来,这三者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报刊却把三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往往顾此失彼。或片面强调报刊的一般商品属性,强调市场需求,忘记了报刊的特殊功能;或一味迎合读者,满足“上帝”口味,忘记了正确引导的职责。结果是那头都不满意,有的还因此发生了错误,甚至砸了牌子,丢了“饭碗”。我们应当引为鉴戒。这是一种表现,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用呆板的陈旧的形式去唱主旋律,反映新时代,而缺少鲜明的个性特点,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南方一所大学读研时,曾将几份精心挑选的《伊犁晚报》拿给教授看。教授告诉我:"你们要培养一些会讲故事的记者。"《伊犁晚报》2001年就提出"聚焦热点、关注民生、引导生活、服务百姓"的办报宗旨,实现了从地市级党报向市民生活报的转型,并在改版中强化社会新闻的主角地位,增强服务性、可读性。社会新闻讲究叙事,对叙事理念、叙事技能的探讨对新闻事业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