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故事引入,导入课题 1.猜谜语.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观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这两幅图中人物的动作表示的是同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师:谁知道这个成语中的"障"字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四字格"角度论述了成语的基本性质,梳理了其基本类型,并指出了人们在运用成语时应注意一些细节,旨在规范"四字格"成语使用.  相似文献   

3.
成语运用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在高考题和平时的测试中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相互之间自为矛盾,而成语词典的释义与它的现实使用情况更是龃龉时见.正确运用成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认真学习成语的本源义,关注它的"身世";允许结合具体语境合理地变用、活用成语,承认成语的迁变.  相似文献   

4.
"惟楚有才"和"楚才晋用"是两则成语典故.一日楚国人杰地灵、盛产人才;二日楚国徒有人才、尽为晋用.两个成语串连起来理解,虽有讥讽、暗贬楚人之意,但勿庸讳言,在历史上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李子亭  张港 《现代语文》2007,(3):120-120
现在,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学问大,读书多,"五车"就是说,人有五车书.其实,这个成语原来并不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6.
"飞蛾投火"亦作"飞蛾扑火",经常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现.这一成语的源头在东汉支谶译<遗日摩尼宝经>中已出现,用来比喻自寻死路.进入中土文献后,产生了新的意义,用其来比喻不顾命地奔赴所向往的目标.本文从来源、格式的发展演变、内部组合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成语"飞蛾投火"展开了多角度的考察,以期全面准确地理解该成语.  相似文献   

7.
汉语宝库中的成语数量繁多,特征明显,文化深厚.颜色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特殊词群."红""赤""朱""丹""粉"是五个和"红"相关的"红"色系语素,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红"色系语素的语义特征,对形式上结构对称的"红"色系成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这类成语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们开展了"学成语、学文化、学做人"的语文教学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成语,丰富词汇,了解成语中的祖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学会做人处世.本文从理论基础、实验目标、准备阶段、实施方法四个方面说明"学成语、学文化、学做人"教学实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呼之欲出"是报纸杂志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然而,因作者和编辑对该成语没有真正理解而误用的例子俯拾即是,频率之高,令人震惊.下面几个句子,均错误地使用了成语"呼之欲出",它们或来自新闻标题,或节选自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10.
偶翻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无以复加"和"小题大做"两个成语的释义之后,均用括号加注其感情色彩,分别为"多用于贬意"和"多含贬义".很多辞书却未对这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加以说明,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成语词典》(修订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成语司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等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说明"无以复加""今多含贬义",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说明"小题大做"为"贬义", 《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说明"无以复加""多用于贬义".这三部词典于另外-个成吾电均未说明其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成语一般精练警策,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与句子含意对照,就容易造成"叠床架屋"的错误.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汉语成语中有关"狐狸"的词条特别多,文化义也非常丰富.汉语成语中"狐狸"文化义的生成,既有该动物生活习性的比附、外部形态的联想、实用价值的影响和民俗文化的衍生,也有该动物先期文化义的二次联想以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赵琼南 《现代语文》2006,(10):10-10
近年来,书刊报纸上常出现"望球兴叹""望楼兴叹""望山兴叹"式的词语.一般人都知道,这是套用了成语"望洋兴叹"的说法.从词汇学的角度看,这是用仿词手法选出来的,是成语"望洋兴叹"的派生形式.但是若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从原形形式到派生形式,其间经历的不仅仅是替换了一个词,而是从词性到结构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案例:<西门豹>教学片段 师:"面如土色"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形容很售怕. 师:形容很害怕的成语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心惊胆战、惶恐不安、惊魂未定. 师:你说的这成语描述的是害怕时的心理,而"面如土色"描述的是--  相似文献   

15.
贾庆伟 《现代语文》2006,(4):99-100
一、成语运用:理解要"对" 成语运用中有好多题考查的是对成语比喻义的理解.这些成语大都来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或诗词典故.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其它原因,我们有时很难从字面上来推测成语的真正含义和用法,所以切不可望文生义、妄加揣度.要勤查词典掌握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通过一个成语可以了解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将涉"鼠"的动物成语为研究对象,从结构类型和隐喻机制两个角度探析它背后的文化意义,探讨其人文性和语义内涵,有助于留学生们对中华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注重积累和运用.词语积累的集中体现是每个单元练习中的"熟记成语"部分.到了高年级,由于数量和难度的提升,学生的成语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出的<吸毒岂可"蔚然成风">一文,在评析了几个因不明感情色彩而误用"蔚然成风"的例句后指出:"还有一些褒义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成贬义的,如'平分秋色'、'东山再起'、'雨后春笋'……"我们认为,把"平分秋色"、"东山再起"视为"褒义成语",是对"平分秋色"、"东山再起"感情色彩的误判.  相似文献   

19.
成语"沆瀣一气"现被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声气相通,勾结在一起,是个贬义词.其实,该词的中心语"沆瀣"的本义并非这样,不仅不含贬义,还有赞颂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汉语是一种表意能力很强的语言,而成语则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教师若能在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小结时,精心设计,自编一些物理上的"成语",来帮助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语"式小结按其产生原理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