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宪宗元和九年八月,吴元济据淮西反,诸将讨伐,历久无功。元和十二年八月,以宰相裴度前往督师,唐、随、邓节度使李愬以精骑乘虚入蔡,擒吴元济,淮西平。群臣清刻石纪功,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以下简称韩碑)。《韩碑》甫立,即遭诬陷,宪宗乃诏令磨去,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以下简称段碑)。此一磨碑事件,历来文士争论不休,大都置当时政治斗争要害于不顾,以为韩愈秉笔不公,乃挟个人恩怨抑扬失当之所致。  相似文献   

2.
韩碑考实     
刘真伦 《天中学刊》2002,17(1):93-93
李商隐《韩碑》一诗,记录韩愈《平淮西碑》的撰写、刻石及被毁情况,对研究韩文的流传和影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有关韩碑本身及其在后代流传的情况,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考察,今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据韩愈《进平淮西碑文表》,韩愈《平淮西碑》进献于元和十三年(818)三月二十五日,书丹上石,当在此后不久。其后宪宗命段文昌重撰,并下诏磨去韩文另刻段文(见《旧唐书·韩愈传》)。所以,此后传世的《平淮西碑》石刻为段碑。董逌《广川书跋》明确记载所跋为段碑[1],《宝刻丛编》据《复斋碑录》著录云:“唐段文昌撰,…  相似文献   

3.
韩愈研究中正探讨一个问题,即韩愈对藩镇的态度。《韩愈》一书认为是“又维护,又反对。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是一个骑墙派。”(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所(?)韩愈收过韩宏的厚礼,以为韩愈受命撰《平淮西碑》时“对于裴度还有较公正的评(?)对于李愬的功劳说得就不那么充分,相反的,对于作战不力的韩弘,却大加赞扬,弄得连韩弘本人看了碑文后,也感到喜出望外,又是向韩愈写信道谢,又是赶送厚礼作酬劳。这就引起了李愬部下的强烈不满,终于发生了李将石孝忠冒死推倒韩碑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氏后裔在赵厂村北韩氏祖茔内挖掘出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明嘉靖款《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清嘉庆款《韩文公祠祭田》碑、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等五通石碑。这些碑刻确认了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修武的事实,从而为研究韩愈故里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续本刊 1 999年第 3期 )《说石烈士》略云 :  石孝忠者 ,生长韩、魏间 ,后折节事李。此言韩、魏 ,是指石某生长之地理位置。《旧唐书·李传》述领兵以前曾为晋州刺史。晋州 ,治所白马城 ,辖今山西南部的临汾、霍县、汾西、洪洞、浮山等地 ,这正是石孝忠生长的韩魏间地。韩、魏乃洛阳一带地区 ,包括晋州之地在内。因此 ,罗隐所云之“韩、魏” ,实际上就是唐代的晋州之地。李为晋州刺史时 ,就是石孝忠投效之日。这不仅在时间上一致 ,地域上也完全吻合。石孝忠随李平淮后 ,因韩愈《平淮西碑》而为李抱不平 ,推碑杀吏而遭宪宗廷…  相似文献   

6.
贺州市黄姚古镇作为旅游景区已经名满天下,"文明阁"由于地处古镇外围,却很少有人触及。于文明阁之外,有大小摩崖石刻十余处,其中包括清朝摹刻的唐代大文豪韩愈手迹《鸢飞鱼跃》。该文所涉及的《重阳登高联咏碑》就处于韩昌黎手迹旁边。通过分析《重阳登高联咏碑》的笔法、字法及书法学习的审美取向等方面,窥探晚清学人对碑学书法的热衷闰状貌。  相似文献   

7.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唐王朝平定淮西的战争胜利结束,使当时十分严峻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李唐王朝的政治、军事形势因而有了复兴的转机。为庆祝胜利,褒扬功德,宪宗皇帝元和十三年(818)正月下诏,命刑部待郎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亲身参加了平定淮西的战争,曾任行军司马、判官、书记,又是当时文坛名士,由他撰写碑文,当然是最佳选择。韩愈也确实不负厚望,劳心焦思,认真推敲,花了70天的时间才撰写完毕,得到宪宗皇帝的认可之后,刻于石上,立在蔡州的紫极宫。但是,韩碑立起不久,便遭到强烈反对:首…  相似文献   

8.
北宋仁宗年闻,士大夫掀起了态势强劲的尊韩、排佛运动.禅宗领袖契嵩以"儒释之道一贯"为理论依据,积极地"非韩"护法.他批评"韩子泥古","不悟佛教适时合用";用"中道皇极"解构"道统"说,用儒佛"同归于治"驳斥佛教害政说.同时,他批评韩愈的性情说,从儒家视角责难韩愈的为学与为人,并"周纳"韩愈,说韩亦受佛道影响.在"非韩"护法的过程中,契嵩用儒家伦理会通佛家戒律,用佛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他提出儒佛"同归于治",主张"孝为戒先";把"皇极"定义为"天地素有之理";积极挖掘儒家经典如<中庸>等性命之学的内容,在心学的基础上打通三教;比张、程更早地引入"气"范畴论"性"等.这不仅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启发和刺激了儒家学者从本体高度阐发儒家思想,从而催生了更具思辨性的理学.  相似文献   

9.
结合新近发现的修武《韩文公门谱》及韩愈墓碑等史料,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梳理,我们认为:韩愈墓在韩陂韩氏祖茔而不在孟州韩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致祭韩愈的地点也应当在修武韩陂而不应当在孟州韩园。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的长河中,以记功德为主的碑文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唐宋卷起狂澜,明清振其余波。就中尤以东汉和中唐两个时期值得注意。刘勰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文心雕龙·诔碑》)如果说,东汉曾鼓起碑文创作的初澜,其汲水者为蔡邕,那么,中唐则已掀起高潮,韩愈是弄潮儿。而《曹成王碑》正是代表韩碑最高成就的名篇。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臣道观主要来源于荀子和董仲舒的思想。通过“颂圣”和“罪己”,韩愈在思想主张和政治生活中积极践行“君尊臣卑”的臣道观,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韩愈臣道观中的积极因素被宋代理学家所挖掘和弘扬,成为激发他们历史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重要思想资源;但韩愈所承袭的荀、董一派的臣道观明显背离了孔孟正统,是导致其被一些宋代理学家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蔡邕碑文所树立并深刻影响中古碑志创作的人物才性品评笔法,韩愈碑文表现出了明显的疏离。蔡邕碑文深受才性品评思想影响,追求对碑主的德行、政事、学问、才能、气质等进行全面叙述,体现了才性品评对“兼材”与“通人”的崇尚;其语言“清词转而不穷”,以丰富的品评词汇以及类比、排比等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对碑主进行全面记叙与刻画。韩愈的碑文不追求对碑主进行面面俱到的“通人”刻画,而是着重突出其忠义仁爱的品性和奇倔的性情,在语言上也极大地摆脱了蔡邕碑文所树立的品评语言传统。蔡邕碑文对唐代碑文创作有显著影响,韩愈之前及同时代的古文作家,基本没有完全摆脱蔡邕碑文的影响。韩愈碑文具有巨大的独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宪宗年间,李愬曾出兵奇袭,雪夜克蔡,活捉了地方“军阀”吴元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淮西战役。但淮西报捷后,韩愈为《平淮西碑》撰写碑文,把功劳记在分裂主义者韩弘身上,对李愬则一笔带过。韩弘喜出望外,拿出五百匹绢赠韩愈。而淮西将士对此极为愤怒,李愬部将石孝忠冒死推倒了韩文碑。唐宪宗经过调查,才下令砸碑,磨灭韩文字迹,并命段文昌重新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为此,柳宗元、刘禹锡等还作文赋诗歌颂之。后来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韩、孟的仁义观、人性观和养气说对韩、孟的思想观念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韩、孟在仁义观上的一致性体现的不仅是做人的道德原则,而且是政治理想。在人性观上,韩愈超越了孟子的性善说,但没有改变性善的仁义品质;孟子的养气说在韩愈这里也发生了演化,既有人精神气质的培养,又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的文学思想与韩愈、柳宗元有着明显不同 ,他认为 ,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是作者居高位时所就 ,反对韩愈等人的“明道”思想 ,并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对骈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因此而引来韩愈等人的不理解。除此之外 ,刘禹锡与韩、柳等人思想信仰亦不同 ,韩、柳重视孔、孟“仁政”的社会理想 ,并受孔、孟思想及人格的影响 ,而刘禹锡则对儒学真谛缺乏应有的认识 ,因此缺乏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其所属阶级和思想的局限,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阶级色彩,其《师说》就体现了这一点:首先,韩愈鄙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次,韩愈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应该爱人统治。由这两点看,韩愈的《师说》可以说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8.
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北宋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历程,梳理韩诗与欧诗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欧诗承韩有学韩、似韩与变韩三个时期,其关键在于对“以文为诗”的标举与承传创变。欧阳修的尊韩、学韩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他在模仿研习韩诗基础上的“变韩”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学韩而不觉其为韩的创新精神是他接受韩诗、领导诗歌革新的真精神所在。比较韩、欧诗歌的不同可见,欧诗“变韩”之处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文人化、议论说理的凝练精警与理性色彩、谋篇布局的疏荡章法与铺叙笔法等方面。此外,欧阳修还以平易细密扬弃了韩诗的过分奇险拗峭。欧诗承韩这一接受现象对创立有宋一代新诗风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欧阳修承上启下,是杜、韩与苏、黄之间的重要艺术中介,其接受韩诗之意义就在于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卫 《湖南教育》2006,(12):46-46
《师说》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论说“师道”的文章,作者对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学于师的风气作了针对性极强的批判,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0.
清代康乾时期诗人金甡诗歌与唐代韩愈诗歌在意象上有共同的特点,他多选择奇特的意象,来表现山水诗歌恢宏的特点,从其诗歌意象特征可以看出他在创作中学韩的倾向。但金甡在学韩时,并不一味模仿,而是学习了韩愈诗歌意象奇特一面,摒弃其险怪的一面,并在创作中形成自已诗风奇特的一面。从金甡学韩可以看出清代前中期诗坛对韩愈的学习已经较为全面,研究视角也从韩愈的文章转向他的诗歌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