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秘莫测的爱情之花开在“玫瑰之约”的土地上的时候,男女私情从含蓄走向了公开。以此节目为媒介,嘉宾、主持人、亲友团乃至场外的观众体面面尽情地陷入了一种狂欢气氛中。“攻瑰之约”是爱情与人性的狂欢节。  相似文献   

2.
神秘莫测的爱情之花开在“玫瑰之约”的土地上的时候 ,男女私情从含蓄走向了公开。以此节目为媒介 ,嘉宾、主持人、亲友团乃至场外的观众体面而尽情地陷入了一种狂欢气氛中。“玫瑰之约”是爱情与人性的狂欢节。狂欢节与狂欢化是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文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大众文化的核心是狂欢节概念 ,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审美情趣 ,是文化离心、多元、反叛的代表。所谓狂欢节 ,是平民大众自发自愿的节日欢宴 ,它嘲笑一切等级差异 ,赞扬平等和逆俗的婚姻。巴赫金这一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文化转型角度来思索我国大众文化的视…  相似文献   

3.
叙利亚古名“苏里斯顿”,意即“玫瑰的土地”;而如今的“叙利亚”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高地”,叙利亚人爱花,尤以玫瑰为最爱。  相似文献   

4.
YAP 《出版参考》2011,(11):50-52
叙利亚古名“苏里斯顿”,意即“玫瑰的土地”;而如今的“叙利亚”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高地”,叙利亚人爱花,尤以玫瑰为最爱。  相似文献   

5.
“热相亲”的冷思考——兼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年前,《玫瑰有约》舞动着“玫瑰”大旗,每周一次演绎着浪漫的情调,给予人们无限的宽慰与瞳憬。10年后,随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的相继开播,新一轮荧屏婚恋交友大战在2010年初春悄然拉开。这一轮交友节目因应了当下社会“剩男剩女”的热点现象,直接被冠之以“相亲”节目之名,凸显其功能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栏目,自1998年8月1日正式与观众见面至今,仅半年多的时间就享誉大江南北,成为湖南卫视所能覆盖到的、众多省市电视观众中颇具影响力的名牌栏目。随着该栏目产生的品牌效应,其节目主持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节目主持人,是整个节目制作群体智慧的载体,是节目“人格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节目的形象和符号。可以说,节目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就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样,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创意,会因主持人不称职而断送它的生命,也可以因一个与之有…  相似文献   

7.
自亚当与夏娃“开禁伊甸园”之始人类的爱情故事被迅速克隆成X种版本玫瑰,有幸成为人类情愫中最动人、最煽情的载体千百万年过去了。“玫瑰”与“爱情”仍在纠缠不休曾经风光一时的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提及,今夜,玫瑰之约的芬芳是否袭人依旧。  相似文献   

8.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9.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6):30-31
太不容易了,你就是传说中的“新世纪完美女性”,外在美丽,内在芬芳.堪称内外兼修的“玫瑰女”,惹人艳羡。  相似文献   

10.
ROSE,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英文名字。以前人们习惯称呼她“闾丘”,现在大家更愿意叫她“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11.
提起冯祺,大家自然就想到了“玫瑰教主”这个称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面临的新挑战、新方式、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相关的未来展望等几方面的阐述,探讨了“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这一课题。这一研究对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二手玫瑰”的新专辑在1月上市了,主唱梁龙是个东北大汉,但他总以红袄绿裤或一身旗袍,满脸脂粉的艳俗东北大妞的姿势登场,妖娆而娇媚,演唱的结果通常是满场笑声。但梁龙说:“我相信听众回去一琢磨歌词,心里总会不那么舒服。”  相似文献   

14.
许天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180-181
上世纪90年代末,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火爆荧屏,从1997年凤凰卫视播出台湾华视制作的《非常男女》到1998年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相约星期六》、湖南卫视播出《玫瑰之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0多家省级电视台开设了此类婚恋节目”,爱情玫瑰在电视的包装下羞答答地绽开了。然而“花无百日红”,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雷同.电视婚恋节目难遏收视率下滑的颓势,在受众中的影响式微,爱情玫瑰悄然枯萎。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新年伊始,江苏有线电视台便率先推出了《非常男女》电视征婚节目,伺后《花好月圆》(南京有线电视台)、《为谁心动》(南京电视台),也相继面世。一时间,南京地区的荧屏上“玫瑰”盛开,令人喟叹。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0多家电视台办起了这类节目,或者  相似文献   

16.
“采编播合一”是主持人节目的发展方向吗? 现在一提起节目主持人或主持人节目,就首先要想到“采编播合一”。采编播合一,这曾是许多主持人的追求,可是追求多年以后才发现,所谓“采、编、播合一”并非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理想境界。何有此说?根据有二: 其一,必要性不足。 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电视节目正是分工合作的产物,它涉及采访、拍摄、写稿、播音、制作、音响等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有技术性的,也有艺术性的。分工合作的好处就在于综合利用和充分发挥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从而保证了节目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早在数年之前,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已经掀起一阵相亲热潮,但由于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与制约,这股“热浪”并没有持续太久,节目在缺乏有魅力的嘉宾参与的情况下黯然退场,  相似文献   

18.
李晶 《声屏世界》2013,(9):51-52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后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我,深有同感。我所主持的《打工热线》节目,是厦门广播电视唯一一档关注来厦外来务工人员的节目,为众多奔忙的“打工者”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倾诉的精神家园,用真情架起人和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打工热线》节目借助广播平台,发挥广播优势,走出直播间,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打工群体,听民声、体民情,将“接地气”的声音通过广播播出,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展现了媒体工作者的爱心与强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1998年7月16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悄然开播, 开创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之先河,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一股“玫瑰狂潮”。各地方电视台紧跟潮流,纷纷在黄金时间段推出自己的婚恋栏目,一时间,“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为火热的看点。但好景不长,随着观众的逐渐接受和熟知, 婚恋节目渐渐失去了起初的神秘感与新奇感,收视率一落千丈,不少电视台不得不停播。纵观全国婚恋节目的衰落,大致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20.
林剑海 《东南传播》2011,(11):137-138
“政风行风热线”是政府为了解群众呼声、促进部门行业作风建设、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而开设的一种舆论监督类节目。本文围绕如何办好“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这一主题,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分析做好“三亲三疏”的必要性,试着探寻办好“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