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文件的底稿,人们的印象往往是那些用钢笔在稿纸上起草的手写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到办公室业务中.于是,一种新型的文件底稿便应运而生,并有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写文件底稿的趋势,这就是电子文件底稿.  相似文献   

2.
陈和静同志在《件底稿是否需要用印》一中指出,“政府和党委在书处理中应明确规定件底稿必须用印”。笔认为,件底稿必须用印的认识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中概股审计底稿档案是审计服务机构在其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其跨境流动的问题是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中美长久以来并未就底稿档案的跨境流动范围、责任主体以及审批流程等问题达成共识。原因在于,双方存在审计底稿档案信息利用目的和档案数据管理价值方面的分歧。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合理划定底稿档案保密与流动标准、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将为中美审计合作监管协议签订背景下底稿档案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档案局曾明文规定,凡是重要文件的底稿必须与正文一并归档保存.但是,据笔者了解,一些单位则不重视文件底稿的及时归档,致使应该归档保存的文件底稿极不完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6.
请留好底稿     
经常看到一些通讯员把稿子寄往报社或电台后,便把底稿扔进了废纸篓,我觉得很可惜。以我十几年的经验,觉得长期保留底稿,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对照底稿与被采用稿,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通讯员写的稿件,到了编辑那里,大都要进行修改。这样,稿件被采用后,只要拿出底稿与被采用稿加以对照,就能从中找出自己写的稿哪部分是成功的,哪部分是不成功的。写作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底稿,是制发正式文件的依据,又叫原稿、定稿、签发稿,是草稿经过审阅修改,由机关领导人亲自审定签发或已经会议讨论的最后完成正式生效的文稿,它标志着文件全部拟制过程的终结.底稿上有领导人亲笔修改和签发的文字标记,或者有会议通过情况的批注,是制作、校订和考证正本文件的唯一依据.底稿只有一份,它最能反映文件作者的原意,是日后查考的依据及发文的原始凭证,发文机关必须将其留下,连同一份正式文件一同存档.  相似文献   

8.
何林青 《云南档案》2008,(10):35-36
本文通过分析勘察设计档案中文本底稿的特点,将文书档案中"一文一件"的概念引入到文本底稿的管理中,在科技档案中进行文书档案管理经验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规范文件档案与文件控制体系中文件底稿的归档问题相悖的冲突,有碍于文档管理的控制现代化.论证了文件与档案的关系及管理策略,提出减少文件底稿归档范围和改革签发制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姚建萍 《兰台世界》2009,(10):13-14
本文论述了规范文件档案与文件控制体系中文件底稿的归档问题相悖的冲突,有碍于文档管理的控制现代化。论证了文件与档案的关系及管理策略,提出减少文件底稿归档范围和改革签发制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一些档案部门在指导文书立卷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对本单位制发的缺底稿的正式文件,要求他们把正式文件重新手抄一份或干脆复印一份作为底稿,这种做法,笔者实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敬告读者     
※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对来稿拥有修改权和汇编出版权。※纪实性稿件请加盖公章。※本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  相似文献   

13.
笔者有一个材料袋,是专门用来装底稿的,凡是寄出的稿子底稿,都装在这个袋子中,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和进行整理,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自留底稿益处多。其一,通过两稿对照,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一般的通讯员来说,被刊用的稿子,不可能与原稿只字不差,只是改动大小有的问题。因此笔者对于报刊所刊用的稿子,都要与所留底稿逐字逐句,从头至尾地加以对照,看看那些地方被编辑改动过,为什么要这样改动,以便从中受到教益。笔者有一篇题为《邻居相处的学问》的小言论,在西安晚报《街谈巷议》专栏刊出之后,标题却变成了《邻居相处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敬告读者     
※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对来稿拥有修改权和汇编出版权。※纪实性稿件请加盖公章。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电子文件成为今后档案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子文件归档既有与纸质文件一样的共性要求,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对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做些探讨。一、归档电子文件的质量要求完整性是文件收集的基本要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件,电子文件的完整性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一份完整的电子文件不仅包括电子文件本身,还包括其元数据和背景信息。如果是本单位的发文还应有电子文件的底稿。元数据和背景信息是电子文件能够被准确读取和处理的基本信息;底稿是反映电子文件形成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印证电子文件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在逻辑上它们…  相似文献   

17.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套晚清时期的信札集册——《宝箴堂秘籍》(以下简称《秘籍》)。共3册,计276页。册页纵32.5、横20.5厘米,各色笺纸裱于其上。《秘籍》共收信札91通,其中大部分为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与吉林将军长顺的通信以及甲午战争期间盛宣怀、依克唐阿、宋庆等致长顺的函件。这些信札是研究近代史,特别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辽东战场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秘籍》第一册计116页,收盛宣怀、依克唐阿、吴大澂、姜桂题、聂士成、马玉昆等致长顺的信42通,第二册计84页,收宋庆、徐邦道、荣禄等致长顺的信23通,以宋庆信较多,共9通;第三册计76页,收信札26通,其中李鸿章致长顺的信较多,共8通,长顺复李鸿章信的底稿10通,长顺复总理衙门等函件底稿8通。 纵览《秘籍》,致长顺的信73通,长顺的复信(底稿)18通,总计91通。 长顺(1839—1904),字鹤汀,亦作和亭,1888年授吉林将军。甲午战争中海城失守后,清廷紧急诏命长顺率军往援,节制奉天各军。《秘籍》所收信札中以李鸿章、宋庆函居多,其写作时间据分析在1891年至1895年间。各信的年款均无年份标记,只有月日,收信方一般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19):86-86
《八十年代:访谈录》;《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滇缅公路》;《制药业真相》;《烟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1948年11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东京大审判终于结束,东条英机等7名首恶战犯被送上绞架。50年前参与东京大审判的11名法官中,有位叫梅汝 的,他是唯一的中国法官。可以说由于梅汝 的艰苦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审判结果。今年11月12日上午9点30分,梅大法官的亲属把东京大审判的判决书底稿和庭审时穿的法袍正式捐献给中国革命博物馆。这份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终于在半个世纪后面世了。中国革命博物馆黄馆长兴奋地说,关于东京大审判过程的资料只有照片,这份判决书底稿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实物。据中国革命博物馆夏燕月…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不退稿,请您自留底稿。向本刊投稿两个月未见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置。●向本刊投稿必须是著作权人或依法享有该作品发表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发生,该行为人必须依法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