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科学素质是当今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全社会性工作。公民科学教育规划的合理性,公民对科研工作的参与是科学教育成功的关键,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又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质,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历史放在整个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在其基础上描述和讨论了建国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九大历史特征,以期为新形势下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据联合国等国际权威机构统计,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典是世界上公民科学素质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之所以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一套成功的教育体系无疑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侯琳 《现代企业教育》2009,(24):226-227
本文分析说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探究社区科普教育对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意义和作用,并针对目前社区科普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进一步加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诚 《成人教育》2007,(2):10-14
在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行动的过程中,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和方式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由原来惯用的行政强制性的命令式驱动力,转变为制度挖掘人类潜在力量的激发性,使公民逐步自觉地认识到对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逐步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必须。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全面科学素质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全体公民终身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认为公民科学素质可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三部分;探讨了科学态度、科学传播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构建了公民科学素质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温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科学态度对科学素质存在直接的显著影响,而科学传播对科学素质不存在直接的显著影响,但通过科学态度这一中介变量对科学素质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1 公民的科学素养近年来各方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对什么是“素质”,远没有达到共识。我认为,公民的素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对于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2008年11月16日,中国科协发布“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比2003年的1.98%、2001年的1.4%分别提高了0.27和0.85个百分点。数据分析显示,科学素质水平较高的公民主要通过因特网、科学期刊和图书来获取科学技术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这项调查是以18—69岁成年公民为对象。也即本调查未将绝大部分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状况纳入其中。我们在为如此权威调查数据中缺失了未成年公民而遗憾的同时试图作些解读。  相似文献   

10.
<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