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它是针对各学科专家、课程论的研究工作者在一定课程论的基础上建立相应课程模式而言的。在课程设计的理论上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正象丹尼斯·劳顿所说的:“在课程方面,受到教师支持的一般理论或假设至少有三种,即常提到的教育上的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或知识中心论观点以及社会中心论观点”。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是支配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理论,它们各执一端,相互对峙。在实践中,由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及教育价值观的差异,课程设计始终在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各家各派的课程设计忽而倒向学科中心,忽儿倒向儿童中心,忽而倒向社会中心,呈现出动荡不定的趋势,这就是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校课程整合的应然追求是让每位儿童成"人"。从儿童成"人"的个人和社会维度的基本意蕴出发,指向儿童成"人"的学校课程整合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知识的整合,在师生的参与中作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反观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现状,形式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客体化、功利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工具化是其迷失的具体表现。学校课程整合的理性回归需要校内外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校内应从理想的儿童形象出发进行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并赋权师生,校外应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和理性的地方支持。  相似文献   

3.
试论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论课程设计的客观要求*课程教材研究所刘启迪有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计,无论怎样说都离不开社会需要,归根结底,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以社会需要为依据”[1]。认为社会需要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是课程设计的唯一依据。但我国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4.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5.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师生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成为最早出现的关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儿童中心论”突出儿童的主动性,主张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标志着西方师生观开始由“教师中心论”向“儿童中心论”的转移;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师生“对话”则实现了师生观从“中心”到“对话”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王一军 《江苏教育》2007,(13):17-20
中小学综合课程主要是一种主题式设计,常见的有多学科课程、科际课程和超学科课程三种设计模式。综合课程设计的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学科知识概念、时令节日等。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方案的撰写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突出设计理念及教材架构。  相似文献   

8.
在加拿大,孩子从5岁上学龄前预备班到小学三年级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公费学校)。教育局的资料指出:学校课程设计原则是要考虑儿童发展整体的需要。这个整体需要包括智力、情绪、社交、社会责任、审美能力、艺术技巧和身体发育。加拿大小学初级阶段是指学龄前班至小学三年级(5~  相似文献   

9.
罗湘明  乐虹 《文教资料》2006,(23):16-17
目前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设计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教学,应从满足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高职毕业生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当前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设计的不足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一、困惑:课程设计的依据在哪里课程乃育人之蓝图,而作为课程论核心问题的课程设计,它对于能否真正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能否实现教育目的至关重要。课程设计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因素、学生因素和知识因素。在课程发展史上,曾有三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课程设计有过较大影响:(1)社会中心论,强调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设计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社会面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本在对三种课程取向进行利弊分析的基础上,就生物学课程设计,提出了以学科特点,社会需要,学生发展为三个支撑点的素质中心课程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就未来的生物学课程走向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幼儿园的课程应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注重实际行为,使幼儿从活动中获得认识,扩充其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主张采取设计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周洁 《考试周刊》2012,(68):179-180
杜威的教育思想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总纲。在其中。杜威论述了他的教学观。他强调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期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是儿童快乐的生活园地,借以扩充经验的数量和提高经验的效用。教师的教学也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材料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全纳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机会平等,尊重个体差异,主张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儿童,认为社会应构建全纳学校、全纳社区,进而构建全纳性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更新.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对特殊教育资源进行界定,得出全纳教育理念及特殊教育资源对教师、教育的启示.特殊教育资源应从本国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突出对特殊教育运转和发展的信息、价值、功能作用,并应将之用于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当中.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理念,以教师为本是教师个体自主性培训体系的基石。伊洛特(Eraiil,1989)曾提出四种从不同团体利益出发的教师培训观点:①政府中心论;②高校中心论;③教师中心论;④学校中心论。  相似文献   

16.
郭彦伟 《河南教育》2009,(10):43-44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使得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一直是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设计的.这种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经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并不适合大多数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学习经验性和策略性的过程性知识.而这种过程性的知识隐含于相应的工作过程中。因此,对职业教育而言,为学生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心,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采取措施。即:逐步改变现有户籍制度,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从法律层面加强外出务工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意识,引导农村父母认真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转变学校教育观点,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课程。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认为流动儿童学校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同时却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类似于美国1954年前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流动儿童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观点更是缺乏证据。所以,在当前我国政府主张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要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政策性背景下,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更应持警醒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远没有把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置于突出位置.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其生物学基础,西方儿童中心论的提出具有其革命意义.虽然晚清后就不断有名士呼吁,但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儿童中心论思想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思想与实践层面的广泛认同.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将儿童中心论或儿童本位论置于重要地位,是改进我国教育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从广义的全纳教育的理念出发,从入学机会均等、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幼儿活动组织三个方面简述了对落实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