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造就了信息开放的新局面,在全时空、立体化传播的趋势下,全媒体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初步兴起。宽泛地讲,全媒体运作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整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将资源集中处理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市场不断被细分,受众更加碎片化,人们不断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被迫向数字媒体转变,并且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快速融合,媒体融合时代已然到来。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单一、新媒体内容方面的匮乏,使得单打独斗的媒体运作方式已经很难自救,只有打破媒体间行业壁垒,实现优势资源的迅速整合,才能消解彼此所处的困境,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网台联动"模式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加快新老媒体融合的契机,令电视、网络与广告主真正实现了整合传播、共赢天下。  相似文献   

3.
刘大颖 《新闻通讯》2011,(11):22-23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造就了信息开放的新局面,在全时空、立体化传播的趋势下.“全媒体”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初步兴起。宽泛地讲,全媒体运作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整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将资源集中处理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相似文献   

4.
崔文斐  倪勇 《青年记者》2016,(36):67-68
校园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困境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发展迅速,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校园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传播生态改变的影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由于其半封闭性,校园传播格局的改变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的创新为媒体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平台,使新媒体应运而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手机用户。新媒体可以对以往传媒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媒体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是媒体发展的新形式,包括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途径,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视音频方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2013,(10):40
编者按全媒体时代,媒体转型必须在跨平台、跨行业合作基础上整合更多外部资源,介入到内容提供、资源整合、多业务模式、实时交易、增值服务等诸多环节。而全媒体业态更要求媒体具有向更多媒体形式如互联网、手机、UGC、CP合作商等投放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新媒体,使得当今世界被称为全媒体时代。在当今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各路媒体之间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科技的发达带来各种新兴媒体的产生,"两微一端"、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对地方电视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做好地方电视台的转型工作。传统媒体只有将自身打造成有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融媒体,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2007,(10):31-3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双向交流、获取方便、影响广泛,其赢利模式正在形成,并对传统媒体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9.
孙宁 《视听界》2014,(4):61-62
湖南卫视的“芒果独播战略”吹响了传统电视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冲锋号。本文总结了传统电视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四种模式:独立发展的传统电视媒体、独立发展的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联合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相联合的新媒体,并对四种模式的适合对象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手机终端较为流行和普及,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报纸、电视消亡论等各种危言耸听的言论一度给媒体发展带来诸多的恐慌感。对此,传统媒体必须不断创新改革媒介渠道,联合互联网技术,增强媒介的融通性,建立全媒体信息平台,让传统媒体成为与新媒体并存的主流媒体。本文首先对媒介融合进行定义上的诠释,提出互联网与媒介融合发展背景,然后提出互联网与媒介融合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互联网与媒介融合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乔婕 《传媒》2021,(15):32-33
全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媒体融合转型战略推进中的关键点.为提高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福建省尤溪县立足媒体发展的现状,整合尤溪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等一系列媒体资源,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形态,注重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开发与建设,借助全媒体多渠道、多样化、多覆盖的优势,推进县级融媒改革升级,全面打造体现尤溪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各类新闻门户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涌现,并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媒体内容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传播已经完全成为现实"。①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指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笔者认为,在政治层面的支持推动下,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要不断创新转型,主动向网络  相似文献   

13.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移动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已经逐步取代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主导地位,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现如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被新媒体倾轧和压缩,传播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广告创收不断下滑,人们看电视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显著变化,看手机和上网慢慢成为人们的生活新常态。在这种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只有主动对接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整合共享优势资源,引入各种新媒体元素来丰富和发展自身,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已经成为传统报刊发展的方向,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端等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技术的革新,传媒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掀起了媒介融合的浪潮。本文试结合教育类专业报刊的现状,从企业发展理念、阅读方式、核心竞争力、新媒体特征等方面,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育报刊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郭丽娟 《青年记者》2016,(23):75-76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首要途径,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更是发展迅速,致使电视媒体深受冲击,地方电视媒体更是陷入发展困境,不得不加速全媒体转型.①传统电视财经节目曾经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收视利器,但是近年来呈现颓势,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深层困境当中.而财经新闻传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地方电视财经节目仍有巨大的发展机遇,需破局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将人类推进了全媒体时代。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才能抓住时机,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实现转型?"汽车时代"拯救了电台,"数字时代"成全了新媒体……全媒体时代,正进行一次全新的洗牌,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不见"森林",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方能在竞争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宜民 《军事记者》2010,(11):12-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将人类送到了全媒体时代。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处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其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这不能不是我们媒体人,尤其是传统媒体人亟待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泉州晚报社通过制度化管理,旗下媒体共享24小时新闻热线96339新闻线索,报纸借力网络、手机报、手机客户端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打造全媒体团队,报网由“互动”走向“融合”,媒体运作朝全媒体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三网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产品品种和形态变化多端,异彩纷呈,而且这种变化还在不断加速,其所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网络视频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瓜分着传统电视媒体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也迫使传统电视媒体不得不"金盆洗脑",重新排列组合.尤其是在云技术诞生并迅速炙手可热之后,传统电视媒体恰逢其时迎来了其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北京电视台采用云技术建设信息基础架构,发展全媒体,做到台网融合,相继建设了诸如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和门户网站等适合新媒体业务的媒介形态,在广电行业先行了一步,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迅速的发展,传统广播作为广播媒体的分流,逐渐被新媒体技术所取代,在日常闲暇生活或者繁忙的工作中被普遍使用,这是由新媒体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及手机网络进行传播,传统广播也逐步与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播节目、新媒体二者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二者相互融合的关系、优势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新媒体与传统传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参考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