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痕 《湖北档案》2006,(8):45-47
日总领事馆发生毒酒案 1939年6月10日晚7时半,日本驻南京总领事堀公一在官邸举行盛大宴会,招待9日赶到南京的日外务省次官清水、随员三重以及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长官铃木、泽田、田中等.另外,南京伪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立法院长温宗尧、南京市长高冠吾等也应邀参加.总领事馆方面作陪的,除堀公一外,还有领事内田、副领事有久以及有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2.
1939年9月23日,日本大本营为统一指挥中国关内各地的日军,配合汪精卫筹建伪政权的活动,撤销了日军华中派遣军战斗序列,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寿造大将为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屠杀     
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70年前,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南京这座已经"无抵抗的都市"沉没于血海之中。  相似文献   

4.
《档案与史学》2000,(6):10-16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规定了"以上海为据点,确立帝国向华中方面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经济侵略目标.1938年初,日军在先后占领了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后,为实现上述目标,扩张日本在华中地区的经济势力,掠夺华中资源,日本华中派遣军召集现地日方各界首脑会议,制定了其经济扩张与统制的纲领计划.该项文件对研究抗战初期日本统制华中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较具参考价值.庄志龄选编,黎俊玲翻译.  相似文献   

5.
1937年8月13日,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8月14日,松井石根大将指挥的日本上海派遣军,与长谷川清中将指挥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协同作战,进犯上海,空袭南京. 日军空袭南京与南京空战 淞沪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空军派出轰炸机,对停泊在上海海面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进行轰炸.15日,日军第3舰队海军航空兵的27架轰炸机飞越东海,对南京进行空袭,其中16架飞进市区上空,轰炸大校场一带以及八府塘居民区,并对大行宫、中山东路一带进行扫射.中国的首都防空司令部令南京机场空军以及防空部队的高射炮兵对日军飞机迎战还击,击落日军飞机6架.当时,首都防空司令部在雨花台、富贵山、北极阁筑有防空工事,配属有防空学校高射炮兵第22团、第24团以及教导总队的炮兵部队.  相似文献   

6.
1981年初夏某日晚,南京城西一单位的广场上放映日本女影星粟原小卷主演的电影《望乡》。忽然,观众中的一位老妇掩面哭泣起来。她显然是被影片中阿崎婆沦为驻南洋日军军妓(慰安妇)的悲惨身世所触动,想起了自己那段与其相似的惨痛经历……其实,在中国,像阿崎婆那样的妇女成千上万。在抗日战争时期,少说有13万中国妇女被日寇的刺刀驱赶进各地的慰安所,受尽蹂躏。当时的南京,作为汪伪傀儡政权的“首都”和日本支那派遣军司令部驻地,集结了4.6万名日寇陆海军官兵。因此,南京的慰安妇数量最多,这里的慰安妇们的经历也最具典型性。1938年初,迫于世…  相似文献   

7.
南京军区司令部新闻报道骨干集训组稿会提出——多出精品少出次品杜绝废品本刊讯胡向阳、梁志刚报道:“多出精品、少出次品、杜绝废品,使稿件努力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官兵。”这是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新闻报道骨干集训提出的要求。4月下旬,来自司令部直属队的60多名新闻干事、报道员相聚某通信训练大队,进行为期一周的新闻骨干集训。  相似文献   

8.
1943年11月21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新华社华中廿日电《新四军粟裕师长谈苏中苏南反清乡胜利》。粟裕在向记者发表的谈话中指出:敌寇自去冬开始实行其"对华新政策"后,今年一月初即同时加紧在我江北通如海启及江南镇丹武两根据地的"清乡"部署。敌酋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及小林师团长、  相似文献   

9.
侵华日军荣字1644部队建于1939年,为侵华日军在华北、华中、华南的三大细菌部队之一。它的全称为“支那派遣军华中防疫给水部”,代号为“荣字第1644部队”,对外则称作“多摩部队”(这个称呼恐怕跟此后与其合作进行细菌战研究的第9技术研究所设在神奈川县川崎市多摩河川附近有关)。1644部队本部设在南京市中山东路原中央陆军总医院(现为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细菌武器研究所设在原中央陆军总医院大楼后面的原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大楼里,  相似文献   

10.
1937年12月17日深夜。这一天,是南京沦陷于侵华日军之手后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天。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指挥日军残暴屠城的松井石根大将在占领下的中国首都南京,耀武扬威地举行了人城式。日本东京的各大报纸都以新闻和照片的形式大肆报道。  相似文献   

11.
渴望已久的老首长的全传《张爱萍传》终于出版了。粗读之下,感到如见其人。这是一部真实的成功传记,全书引人入胜,令人心潮激荡。真是张老传奇般经历的真实写照;是作者东方鹤同志深入角色,成功地将张老的形象再现于书中的结果;也是张老的夫人李又兰同志精于指点和帮助的结果。我深为这部书的出版而感到由衷的欢欣鼓舞! 我最初见到张老,是在1949年春天。在此之前,我在由新四军一师和四师师部合并组成的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后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工作期间,经常在夜行军中听到原四师的老同志们传颂他的“轶事…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2,(9):73-I0003
2012年8月11日,俄罗斯空军举行盛典.庆祝俄空军成立100周年。目前,俄空军编有1个特种司令部、3个空军集团军、5个空防集团军.装备各类飞机7100架,其中作战飞机2790架、教练机2000架、直升机2310架,还有防空导弹发射装置2000多部、防空雷达2600多部。  相似文献   

13.
“五四”青年节前.我随后备部采编人员一行远赴延安革命圣地参加思想作风教育活动。谁能想到那一孔孔土窑洞和低矮的瓦房.曾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干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的司令部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项目背景 1.《南京!南京!》项目分析 《南京!南京!》是江苏广电总台近年来参与投资规模较大的一部电影。当初考虑投资该片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题材的地域接近性,《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赋予了投资方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江苏广电总台参与该片投资是责无旁贷的选择;二是江苏广电总台内容产业战略升级布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1940年8月21日的下午.军区司令部通讯员,来到《抗敌报》社,通知沙飞立即到司令部去。并告诉他,是聂司令员亲自下令通知的。  相似文献   

16.
创办第一所新闻学校1946年2月,为适应解放区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在江苏淮阴创办了专门培养新闻干部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见图1),这是新华社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新闻学校.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兼任华中新专校长(1946年5月范长江调往南京后,由恽逸群接任校长),包之静任副校长,谢冰岩任教育长.专业分编(辑)通(讯)、电务、经理三科,学习时间为6个月.  相似文献   

17.
赵易亚同志简历赵易亚同志1917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农民家庭。从1935年秋开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经八路军南京办事处介绍,于1938年2月进入陕西泾阳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先后任协理员、教育干事,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参军,先后任抗大一分校一大队三营十二队政治指导员;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政治部教育科科长;第十八集团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部宣教科科长;新四军三师九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新四军四师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中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山东兵团政治部宣教部部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后兼文化部部长、华东军区高级干部理论训练班主任等职。1954年10月奉命调北京,参加创办《解放军报》。先后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解放军报社总编辑、解放军报社顾问。1955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晋升少将军衔。1985年离职休养。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3,(7):75-76
<正>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培养新闻干部的学校,创建于1946年2月,1949年7月改名为苏南新闻专科学校,1950年3月停办。学校初创时设在淮阴北门大街大陆饭店院内(即今日淮安日报社院内)。首任校长由《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新华社华中总社社长范长江担任,副校长包之静,秘书长谢冰岩。不久,范长江奉命调中共南京办事处工作,由恽逸群接任校长。该校共招生4期。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园地     
结合工作搞报道蔚然成风本刊讯赵贵宁、刘蕴春、苏靳欣报道:武警安徽总队司令部机关干部结合工作写报道蔚然成风,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去年以来,他们共在军内外各级报刊发表新闻稿件200余篇,司令部机关从部领导到机关每个干部,人人都有新闻稿件发表。陵县人武部为报道员配“五机”本刊讯吕希华、代东彬报道:山东省陵省人武部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截止目前,已为业余报道组配置了微机、打印机、照相机、传真机和电话机,使新闻报道员有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报道工作的开展,使该部连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为报道员办实…  相似文献   

20.
30年代在南京,著名剧作家田汉同志曾是《新民报》的热心支持者和作者。这一段的合作共事,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此略记前言往行,藉以表达我们的追思和怀念。一、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5年,田汉作为“左联”主要成员,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解至南京警备司令部监狱。幸得徐悲鸿、宗白华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