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珉 《山西档案》2005,(6):47-51
1882年正月,45岁的张之洞来到太原,出任山西巡抚。作为清流派的主要成员,张之洞此前大多担任诸如学政、侍讲学士之类并不重要的官职,在近代已经逐渐落伍于时代的山西,为锐意进取的张之洞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  相似文献   

2.
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省城尊经书院(以下简称尊经书院)在成都石犀寺正式落成。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是尊经书院的实际建议、造端、经营、规划者。1875年,为解决尊经阁藏书和生员学习用书的不足,张之洞用自己的俸禄,为尊经书院的生员购置大量图书,沿存至今,成为今日四川大学图书馆的重要馆藏——集档案、文物和文献于一体的"张之洞捐俸置书"。  相似文献   

3.
林雪  邓明斌 《大观周刊》2012,(43):266-266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编写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受到《书目答问》的启发,后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外必读书目?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只读各自专业的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一般知识,也就必须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以外的书。书是人类的益友,善读,得以医愚。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一生参与的书报刊编印发活动众多,如在四川学政任上参与编撰《书目答问》与《8轩语》,在粤创办广雅书局,在鄂扩充湖北官书局,翻译西书和成立江楚编译局,兴办新式学堂,成立学堂应用图书馆,助办、饬令推广《时务报》等进步刊物,督办湖北一系列报刊等。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一作芗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1863年中进士,慈禧特拔探花.1867年至1873年任湖北学政.1883年升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直到1906年(其间曾短暂调署两江).……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一作芗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1863年中进士,慈禧特拔探花.1867年至1873年任湖北学政.1883年升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直到1906年(其间曾短暂调署两江).……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8.
徐雁 《编辑学刊》2001,(6):95-98
<书目答问>系张之洞(1837-1909年,直隶南皮人)在提督四川学政的任期内,为答成都尊经书院学子"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之疑而作.清光绪元年(1875年)九月,张氏撰写了<书目答问略例>,"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的著名观点,就此发表.  相似文献   

9.
洪亮吉(1746—1809),清中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君直,又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曾任编修、贵州学政等职。嘉庆四年(1799年),因抨击时政,被遣戍伊犁,次年赦归,归里后,曾主讲于旌德洋川书院和扬州梅花书院。  相似文献   

10.
盛宣怀,江苏武进县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生,因追随李鸿章、张之洞创办招商局,电报总局,汉冶萍煤铁公司,对清末国家经济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常有学生提出“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他用了二年多时间,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筛选了2200种常见的重要古籍,分门别类,编成一部为初学者指导读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书目答问》,于光绪二年(1876年)刊行问世。这部书一同世,就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极有影响的一部目录书。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后来的蔡元培先生干脆把它作为简明、实用的购书目录。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首创目录之学以来,目录学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各学科、各门类的目录学著作数不胜数。在众多的目录学著作中,《书目答问》所以备受重视,备受欢迎,是因为它贯彻并体现了方便、实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建炼铁厂,继而在大冶开办铁矿。盛宣怀接办之后,在萍乡设立煤矿总局。后又将三者合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这个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的公司,从初创到结束,历时半个多世  相似文献   

13.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对书籍的刊刻出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曾在《书目问答》中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因此,在他任湖北学政时,极力推行教育改制和兴办文化设施。如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兴建两湖书院,同时又设立湖北舆图局等出版机构。此外,对于湖北官书局(即武昌崇文书局)的刊刻出版事业,更是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郭文安  李智珍 《图书馆杂志》2018,(3):114-117,11
天一阁藏明刻本《学政录》是嘉靖中期福建提学官朱衡颁布的学政条例。《学政录》不仅是海内孤本文献,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单独成书的提学条例,对于研究明代学校和生员考试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了解风宪官巡历、放告制度在地方的运作情形亦有所裨益。该文献对岁考和提学官巡历、放告等有翔实记载,于他处鲜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4,(5)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倍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期刊,张之洞对《时务报》的发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维新运动不断深入,曾受张之洞优礼有加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时务报》大肆宣扬康派学说,突破了张之洞维护封建朝廷的"底线",张之洞转而力挺汪康年创办《昌言报》。张之洞对《时务报》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其文化信仰和从政策略。  相似文献   

16.
《湖北档案》2010,(4):F0003-F0003
清光绪二十一年湖广总督、湖北巡抚张之洞委派雷炳焜为一镇工程队第一营督队官札。雷炳焜(1875—1956年),湖北襄阳人,清末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武昌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官费赴德国留学,学习陆军兵工专业,光绪三十四年毕业回国。该札是研究清代政治制度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从汪康年论校对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汪康年论校对说开去魏芳华汪康年(1860-1911),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会名,字卿.号毅伯,恢伯。光绪进士。曾为张之洞幂僚。任自强书院编辑、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变法图存。1895年参加上海强学会,次年与...  相似文献   

18.
清末重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他在近代名声颇大。论功名,他于1863年进京会试,高中“探花”。论职务,他历任山西巡抚、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论功绩,他是洋务派巨擘,大办近代工业;参加过中法战争,以新式装备编练新军;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家留学。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的也是他……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张之洞在办报方面也发挥了不少作用,虽然他未曾亲自办报。  相似文献   

19.
梁鼎芬(1859--1920年),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曾任直隶州知州、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早年以科举入仕,授翰林院编修,中法战争期问入张之洞幕。作为张之洞幕府的得力干将,他参与了张之洞大部分政治活动,二人关系颇为密切。他们二人的关系是张之洞幕府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证了张之洞一通手书信札,通过试读信札内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的贡献,也从中展示了张之洞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