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3.
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的知识结构、话语体系与理论的言说方式,同时也对高校美学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挑战。很显然,高校美学教学一味遵从传统哲学美学的理论范式,已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因此,必须结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经验与现实品格,对美学的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才能使高校美学教学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精神,真正使学生领悟到美学的理论关怀属性与人文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4.
容慧华 《现代语文》2009,(11):103-105
日常生活诗歌在完成求真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日常生活诗歌因其书写的"平民化"和"口语化",注重个体经验对此岸生活的表达,它将使诗歌传统美学品格开始自觉走向对个体存在与生命感的关怀与超越。立足日常现实,亦从不弱化审美观照,卢卫平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日常生活诗歌从求真价值到艺术审美价值的自觉过渡。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美学日益渗透各个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美学日趋"泛滥",当代美学学者当务之急,就是正确地认识、引导这一潮流。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和审美发生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成为审美实践的重要领域。因此,探究日常生活理论、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对美学理论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文艺学、美学界的讨论,使得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当下的审美现实,传统的审美原则及价值立场遭遇了“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西方后现代的理论话语,对我国关学建构的意义在于:技术理性时代虽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的“主体性”内涵,但技术与关、艺术的结合却会形成一种新的技术关崇拜;消费社会的“生活伦理的审美化”使道德、审美向个人回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回归,但却会升华出新的神圣感;在消费主义时代“审美”会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潮,但是现代的“审美”必与传统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魅力。  相似文献   

7.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审美态度的美学理论而言,不仅中国传统美学几乎全是静观的学说,就是西方传统美学也仍然如是,而大慧宗杲“看话禅”则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学与美学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层整合,其基本理论内涵是化体系中的规则与禁忌在现实生活中活化为各种具体形态。弄屯黑衣壮审美制度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现实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该社区族群传统化的原始和谐状态。土地公的激情、老歌师的沉默和土司的追述,都是弄屯黑衣壮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在传统伦理要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交汇中,黑衣壮审美制度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演绎着日常生活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9.
时代的变迁推动着审美现实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传统美学理论的解构与重塑。美学的困惑来自于旧理论消亡与新理论成熟前的迷茫。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在指出传统美学理论缺陷的同时,也为困惑中的美学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路给予了指认。  相似文献   

10.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中国的消费化语境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成为内在必然,其中蕴含着主体精神的诗化趋势。而相应地,在公众言语行为中也出现了种种"恐怖主义化"的表象。面对"意义渗透的文化"的"中国图景",需要确立大众生活的审美趣味尺度,以生成"审美新感性"来真正实现公众言语和主体精神的诗化。  相似文献   

12.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境界。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将其人生和艺术的境界提升到审美的境界——“平淡”,这种平淡的审美境界主要由其“自然”的哲学观、注重实践的生活方式和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达到诗意地栖居三方面的因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李金发的诗以风格怪异见称,这是因为,他接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把西方诗歌的“纯美”理念纳入新诗的创作中,从而使他的诗悖离了中国传统诗学的目的,真正接近了西方诗歌的艺术自我化和生命化的本质。本文试图从纯粹艺术的角度重新解读李金发的诗歌在审美境界中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与关怀。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谢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追求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批评意识从逐步淡化社会功能到追求美学价值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闲适诗是指具有悠闲安适心理和审美特征的诗歌。通过对杜甫闲适诗的初步探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杜甫个人思想和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前人创作对其写作的影响,介绍了杜甫闲适诗的创作背景,从而为杜甫诗歌和闲适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越现代化,人们对自然山水便越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活动便越发凸现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简谈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欣赏美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注意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他们能够在许多领域里创造美,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的统一;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