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画树有绝招     
树,是学生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的教师教学生画树只是把树作为背景,或用来衬托主题,或用来丰富画面。而且各个年级的学生几乎都  相似文献   

2.
树,是幼儿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的教师教幼儿画树只是把树作为背景,或用来衬托主题,或用来丰富画面。而且备年龄班的幼儿几乎都学画同一种造型的树,如、。树的颜色也规定树干和树枝为咖啡色,树叶为绿色。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忽视了幼儿对树的观察,限制了他们对树的表现形式,因而不能培养幼儿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我认为幼儿学画树,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该是一种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观察力与绘画技能协调发展的途径。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以大自然为课堂,采用观察写生、收集装饰、欣赏、创作、游戏等方法,设计并组织了以下几个画树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学会感激别人,学会表达对父母、对老师和对他人的爱。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感恩之树”枝繁叶茂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就要鼓励孩子从现在开始,积极为他人做好事。为使孩子养成习惯,我的做法是:在孩子成长本上画一棵“感恩之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帮家长、帮老师、帮邻居,还是帮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会画在这棵树上,每做一件好事就在“感恩之树”上画一个小红心或一片树叶。当树上出现10个小红心或…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5.
室外写生课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课题,如果能够开展好的话,对美术教学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带着画,或用临摹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物体画像,或者画的八九不离十。久而久之,房子怎么画,树怎么画,花怎  相似文献   

6.
想象画作为绘画训练的一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正为广大美术教师所重视.想象画是以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为基础,通过想象,画出没有见到过而又合乎规律的形象或新事物.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实物启发联想法.教师通过用具体的实物,引导学生发挥联想,然后画出形象.例如用一只普通的开水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进行创造活动.有的学生把瓶的身子变成一个人的身子,盖子变成一顶帽子了,有的  相似文献   

7.
雷茜 《课外阅读》2009,(16):43-43
“画树测验”,是投射测验的一种,树的特征代表了品格、生命力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系统树(文化树)?在科学著作中,作者常常用树枝(或树根,或一棵树)的图表显示同类事物之间的系统关系,这种图表叫系统树。运用系统树的形式来检测考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较新的题型。例如,一九八六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考的语文试卷中,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画出加德  相似文献   

9.
王楠 《考试周刊》2012,(60):23-24
在水彩艺术的早期,人们认为水彩画没有油画那样丰富,缺少美学价值,也没有版画那样的经济价值,是用来速记色彩或勾勒草图的.是一种附属、低级的画种。但水彩画艺术高速发展时却是在完全摒弃了油画技法的影响之后,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技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画种。水彩画因为其独特的作画工具与材料,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欢 《天津教育》2012,(3):52-53
一、画知识树最初听了王敏勤教授的讲座,了解到"知识树"就是用树形结构来表述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方法。但如何画知识树却不是很清楚。2008年时我的第一棵全册知识树是先在纸上绘制完成,然后在Powerpoint中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条线、一条线地画出来,没有借助任何模板。  相似文献   

11.
伍小红 《湖南教育》2000,(17):43-44
作文是用来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综合性的脑力劳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精于基本文法外,还应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为此,可采用以下方法。一、隐图显像法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北宋皇帝兼大画家赵桔,曾用“深山藏古寺’为题来考画院学生。第一个学生画了整个寺院以及寺院四周的崇山峻岭。第二个学生画了古寺的一个檐角,背景上画了起伏的山峦、密林。第三个学生没有画古寺,只画了深山阴谷中的一条石板路,路的尽头有个和尚在溪边打水,大树参天,不知古寺在何处。这三个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如此"妙手"     
[文题:看图作文:以上面的漫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棵死树,或许没人想看,但要是到了画家的画里,应该会有一些观众,也值得几两"银子".如果在名画家的画里,死树变成一棵生机勃勃的树,那这画一定价值连城.然而,死树还是死树,真实的情况是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13.
如此"妙手"     
任湛轩 《初中生》2005,(16):36-37
[文题:看图作文:以上面的漫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棵死树,或许没人想看,但要是到了画家的画里,应该会有一些观众,也值得几两"银子".如果在名画家的画里,死树变成一棵生机勃勃的树,那这画一定价值连城.然而,死树还是死树,真实的情况是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给学生“树”这样一个主题,让他们在一张空白的A4纸上作画,要求尽快完成。两个学生最后画出的图如上所示。 看了这两幅图,你对这两个学生会形成怎样的看法呢? 第一幅图是一幅生动的图画。有茂密的树叶,有许多果实,有许多姿态各异的松鼠:采果待吃的松鼠、倒挂嬉戏的松鼠、树洞中的松鼠。画面总体上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表达了画者现时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业是用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手段。它必不可少,因为知识不经过复习、技能不经过操练是不可能巩固和掌握的。低年段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就是抄抄写写,变个形式也就是读一读、连一连、画一画、选一选;而完成作业的载体基本上都是方方正正的练习册、田字格、拼音本等,教师在本子上的评价大多数都比较简单,要么打个勾写个等级,要么画颗星贴朵红花之类的,孩子早已不觉得新鲜有趣了。缺乏童心和趣味的作业,孩子的兴致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森林     
画家想画一座森林。画森林不难,只要画上许多树,就是森林了。画家调好颜色,唰唰唰,画上了许多树,这树看上去像微风吹过,树枝在风中轻轻摇晃。画家画好了森林,退几步看看,觉得童话里的森林都有大胡子小人儿守护着。对,得再画上个小人儿,叫他守护画上的森林。  相似文献   

17.
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都会设计口语交际的互动环节,但课堂教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教者的预想进行,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我认为教师必须加强调控,才能促进互动不断深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片段:《我们的画》(一年级)师:刚才,小朋友都介绍了自己的画,声音响亮,也介绍得很清楚。下面,我们再来评一评别人的画,说说这幅画好在哪?也可以给他(她)提提意见,好吗?教师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画。生1:这幅画很漂亮,有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漂亮的树,还有可爱的小朋友。生2:树画得不好,树本来是绿色的,他画成了白色。师:噢,…  相似文献   

18.
小猴作画     
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大型画展的消息传遍了每一个动物的家。小猴知道了,也想在画展上露一手。这一天,小猴挥起笔精心地画了起来。它画了山峰、小河、小桥,还画了它自己和它的朋友们在桃树林里唱歌跳舞,它们是那么的快乐和活泼。小兔来串门,看了小猴的画,建议说:“这山上长满青草才好看,别画树了。”小猴心想也是,就照小兔的建议改了画。小山羊也来玩,说:“山上怎么没有树哇?应该画上很多树。”小猴又添了不少的树。  相似文献   

19.
物理实验不仅可以验证定律,而且可以用来帮助解题。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使之更信服习题答案,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高一物理课本26页习题(4):“木棒靠在光滑的墙上。分析木棒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它的受力图。”学生常犯的错误有二:一是忽略了地面的静摩擦力(或方向不对);二是把各力都集中画在木棒的重心处。  相似文献   

20.
樊平 《华章》2011,(19)
自然是文人画中最基本的风格,是由画家内在情感的直接宣泄形成的,是文人画缘情本质的必然体现,也是对文人画以品评的基本要求.(《论文人画》)“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希腊诗人伏尔泰)自然主义(NATURALISM),即写实主义(REALISM),一般指对人物、实物或自然景色作非曲解、非风格化的描绘.此名称有时也用来表示再现性的或客观性的绘画.(《西方艺术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