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娥冤》开始,写的是一贫如洗的穷秀才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为还债和换取进京赶考的盘缠,将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以及学术界所发表的一些文章,因此便得出结论: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也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作者在剧中揭露、抨击了重利榨取的高利贷盘剥。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剧中的窦娥到蔡家之后,並未因其是抵债来的童养媳而受歧视、受虐待。窦天章送窦娥到家时,蔡婆对他说“令爱到我家,就做亲女儿一般看承她”。蔡婆婆又对窦娥说:“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就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蔡婆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与窦娥相依为命过日子。窦娥孀居后,蔡婆让她住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 的“妆楼”。窦娥不采桑、不养蚕、不纺纱、不织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剧。全剧共四折一楔子,故事渊源于《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主要情节是写一个贫穷读书人窦天章的女儿窦端云(后改名叫窦娥)短暂一生的不幸遭遇。窦娥三岁亡母,七岁便被其父窦天章送到蔡婆家做了童养媳,成为高利贷的抵债品和换取其父“应举之费”的交换品。十七岁成婚,婚后两年多丧夫守寡,从此过着悲苦的寡居生活。蔡婆出外讨债,赛卢医为谋财赖帐在郊外将她勒死,地痞张驴儿父子乘机救了蔡婆,以此赖在她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逼她为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设下毒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窦娥冤》既展现了窦娥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亦展现了她作为女子的婚姻悲剧。剧作以窦娥的悲剧为主导,以窦天章和蔡婆的悲剧为陪衬,多重合奏的悲剧使剧作悲剧气氛极为浓烈,因之,《窦娥冤》的震撼力极为持久和强烈。  相似文献   

4.
陆雅 《阅读与鉴赏》2007,(8):52-53,39
新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的“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选用了传统篇目《窦娥冤》。不同的是,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只节选了《窦娥冤》的第三折,而新人教版教材则选取第一到三折,只删去了第四折,即窦天章做了高官后到楚州为窦娥平反昭雪的情节。  相似文献   

5.
杨健在《戏剧》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关汉卿的《窦娥冤》被公认为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神权的代表性作品。但是文本中存在诸多疑点.如桃杌的“有罪推定”、窦娥“三桩誓愿”的内在冲突、窦天章的礼教宣喻等情节。长期得不到完满解释。实际上,该剧反映了元代游牧文明落后的奴隶制度与农耕文明先进的封建制度的激烈冲突.表达了民间大众坚持封建传统的顽强意志。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中的窦天章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同情和爱戴。纵观全剧,这一人物形象虽然只出现过两次,却有着关乎全局的作用:是他为了凑齐进京赶考的盘缠,将自己年仅七岁的女儿端云抵债做了蔡婆婆的童养媳;是他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女儿要遵从三纲五常,不得越雷池半步。正因如此,年幼的端云、后来的窦娥才一步步被逼上死亡之路。虽然窦天章为窦娥洗清了冤屈,但这难以改变窦娥冤死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窦娥悲剧命运的制造者之一是她的父亲窦天章。  相似文献   

7.
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元代吏治的腐朽 ,这毫无疑问。你道吏治腐朽、社会黑暗 ,可那朝那代不是如此 ?并且 ,大多的统治者都千方百计地企图清除黑暗社会的阴暗面。窦天章自谓 :“廉能清正 ,节操坚刚”。所以才有“肃政廉访使之职” ,“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元代统治者的做法跟如今的“反腐倡廉 ,惩治腐败”同出一辙 ,只是时代不同 ,制度不同而已。窦娥屈死的原因是吏治黑暗腐朽 ,但造成窦娥一生悲剧的原因就不仅吏治一点那么简单了。窦娥悲剧原因知多少 ?经济领域中不合理的高利贷制度 ,造成窦娥悲剧。二十两银子 ,一年本利四十两。…  相似文献   

8.
一曲窦娥奇冤,哀传千古,感人肺腑,警人至深,催人泪下.其冤动天地,屈惊鬼神,不愧是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的绝世之笔。全剧取材于“东海孝妇”这一尽人皆知的民间传闻,可谓平常.而作者却落笔于天地之外,溶进更多的现实生活的内容,用生花之妙笔,将一曲千古奇冤,淋漓尽致地再现于观者眼前.尤感人至深的是全剧的第三折,即窦娥蒙冤受屈的高潮部分,收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强烈的悲剧效果.全剧紧扣“冤”字发展剧情,展开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在第一、二折是为救婆婆,牺牲自我而蒙受冤屈.第三折是窦娥喊冤、诉冤、显冤,是全剧的高潮部分。第四折是窦天章为女儿雪冤。而剧本对“冤”字体现最好则数第三折,在这一折里,窦娥所蒙受的冤屈在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达到高潮。她的善良的品性,她的大胆的、彻底的反抗精神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则被这枷纽的我左铡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这是窦娥被押赴刑场路上的情景。一个无依无靠,历经生活苦难,受尽百般酷刑的羸弱女子,临刑前却还要遭到如此摧残、折磨,则天地又何在?正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声发自内心,怒目青天,对天地的愤怒谴责的呼喊,喊出了人们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黑暗,使人悲愤涕泣.窦娥对天地彻底的绝望,对“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生死权”大胆的否定,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第三折女主角唱道“皇天也肯从人愿”,发下三桩誓愿显示冤屈。血飞白练、六月下雪当场应验。亢旱三年后来也真的出现,并成为窦天章为女儿窦娥洗雪冤情的楔机。许多教学参考书上认为感天动地以天示冤与剧中[滚绣球]一曲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抨天击地,是截然矛盾的两种对“天”的态度,并由此断定这正反映了剧作家关汉卿的历史的阶级  相似文献   

10.
读《感天动地窦娥冤》,从中可以窥见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朝社会高利贷盘剥,流氓地痞横行,吏治(?)败,人民有冤无处伸的黑暗现实,正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剧中塑造了窦天章擿奸发覆,为主人公窦娥平反昭雪的清官形象,必然要带有剧作家关汉卿个人理想化色彩。首先表现在窦天章仕途方面。据考,元政府不行科举长达78年之久,断绝了下层知识分子仕进之路。即使开科取士,汉人也仅占录用人数万分之一、二。元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在法  相似文献   

11.
<窦娥冤>以"冤"为聚焦点."冤"是贯串故事始终的情节主线.据此可以对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窦娥的贞节观念、第四折及窦天章形象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中人物的语言主要由曲和白两种形式构成,而且不少地方曲和白的大意是重复的。例如在《窦娥冤》“婆媳告别”一场戏中,窦娥有一大段宾白,大致讲了自己的冤情及屈招的原因。然后向婆婆提出了一些要求。紧接着是窦娥的两段“曲”(唱词)“快活三”和“鲍老儿”,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快活三”和“鲍老儿”唱的也是窦娥的冤情和她对婆婆提出的要求,唱词内容基本上是对宾白内容的重复。这就是元杂剧所运用的“先白后曲,曲白相生”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鼎盛时期是元代,元代杂剧最著名的作家是关汉卿,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现今,“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冤莫冤兮窦娥冤.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商鞅、岳飞,就连窦娥三桩誓愿中提到的苌弘、比干等所受冤屈都不亚于窦娥,所遭受的酷刑远比窦娥残酷,为何只有“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呢?因素多多,见仁见智;不过关汉卿高妙的写“冤”艺术,也许是窦娥“冤”过苌弘、比干、商鞅、岳飞摘取“冤屈”代名词的重要因素.那么,《窦娥冤》是怎样写冤的呢?  相似文献   

14.
窦娥的形象一直被千古传诵,她的形象家喻户晓,在她身上作者寄予了多种寓意,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形象和“三桩誓愿”两方面,简要探索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5.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6.
窦天章是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人.物,在一幕一万六千字的杂剧中,窦天章仅在楔子和第四折出现,字数不过六千多。只占全剧的三分之一,可正是这昙花一现般的出场,关汉卿用他的笔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众生的新鲜人物。作为关汉卿晚年塑造的,也可能是其一生塑造的最后一个官吏形象,窦天章的形象是深刻的。论文从窦天章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作用、特殊地位等角度对窦天章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细说《窦娥冤》中三桩誓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 ,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 ,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 ,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 ) ,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 ;而“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之所以被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①的杰作,是与主人公窦娥形象塑造得十分出色分不开的。窦娥在婆婆临危之际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结果婆婆得以保护而她自己却失去了生命。窦娥的凛然气概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却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②,是在“按照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指示,吸食起世上大量推销  相似文献   

19.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而  相似文献   

20.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部名悲剧。剧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悲剧故事: 窦娥是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穷秀才窦天章的女儿。她三岁丧母,七岁时便因为父亲欠下的高利贷无法偿还而被送给债主蔡家作童养媳。不久丈夫死去,她年纪轻轻的就守了寡。她殷勤、谨慎地操持家务,侍奉着婆婆。一天,婆婆到本城南门外赛卢医家去讨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