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PVAR模型并采用长江经济带2003-2020年11省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绿色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且效果显著;(2)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且效果显著;(3)环境规制与绿色科技创新彼此存在正向的冲击作用,从贡献度的角度来看,绿色科技创新的作用要大于环境规制。因此,应合理确定环境规制水平,逐步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加大企业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协调环境规制与绿色科技创新的关系,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
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为世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灾难,科技创新引发且推动工业文明前进.人类社会经历了黑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等阶段,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人类不同的科技实践活动,而人类科技活动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绿色环境价值观是科技实践行为的思维创新,本文从科技创新与环境价值观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科技创新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价值观和当代以人为本的绿色价值观三个方面,探索科技创新下不同环境价值观的历史形态,以及生态文明时代科技创新的环境价值观选择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绿色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科技创新应突破传统科技的内涵,不再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绿色科技创新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才能得到恰当的反映.本文通过对绿色科技指标的原则、指导思想等进行分析,再结合生态省建设的实际情况筛选出部分绿色科技指标,以期能对生态省建设中的科技创新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是皖北地区"十四五"时期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主要任务。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体制改革保障和民众广泛参与。基于此,皖北地区可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民众参与等方面,探寻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普洱市依托自然生态和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具有普洱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是符合普洱实际的,也契合了当今世界发展和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内在要求。构建普洱绿色发展的支撑体系,涉及到环境、资源、人才、资金、技术、文化、制度、体制等等要素的组合、整合问题。因此,围绕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撑;着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提供产业和品牌支撑;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文化支撑;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21,(1):38-43
以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邢台市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根据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评价结果,结合调研结果,分析邢台市县域科技创新跃升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以提高邢台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和发展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条件、提高创新产出水平和加强政府科技管理的实现路径,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分析发展绿色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基础上,提出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有效性路径:加强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绿色农业理念;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强化科学管理,构建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典型;制定相关政策形成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新春伊始,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科技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目的是向全省上下传达一个强烈的信号: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把创新发展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支撑河北绿色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3):101-108
金融与科技创新具有绿色属性,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采用物理学的耦合模型测算了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对绿色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上海、苏南、浙北地区协调程度较高,安徽省整体较低。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绿色发展,还对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实现区域绿色发展一体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普洱市绿色经济的发展应着力于树立绿色发展观,结构创新、科技创新、消费方式创新、制度创新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白色污染的泛滥和蔓延,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动物生命的安全,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治理"白色污染",消灭"白色公害"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是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白色污染严重.为此,提出了绿色化治理白色污染的整体构想:全面推进政府职能革命,引导、鼓励和扶持社会各方积极开展白色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研发新型可降解塑料和绿色环保的塑料替代品以及废旧塑料的循环利用技术的实践创新;执行环境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循环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彻底遏制白色污染.主要对策包括:切实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实施相应经济政策,加强对产业部门的管理,回收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积极研发可降解塑料,推广和普及绿色包装.从而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生活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2.
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技活动的原动力,对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产出与周边省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紧缺的科技人力资源成为制约贵州省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从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及产出情况分析其配置现状,探讨贵州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优化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具体发展目标。要实现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发展,则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以保证贵州省科技活动的良好开展并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到贵州省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队伍素质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均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高等学校发展和上层次、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起科技创新平台。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坚持集成创新、打造特色的指导思想,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措施尚不完善,应改革现行的增值税和三个所得税,制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法,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基础投入、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要素的能力。当前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科技资源投入有限、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等等问题。提升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方面:依托优势学科,形成创新团队;优化资源环境,构建创新平台;完善体制制度,形成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石家庄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资源越来越少,能源短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石家庄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石家庄市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以质量为中心,环保为标志,科技为支撑,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以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业与工业化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地方科技政策在地方宏观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迅速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地方科技政策的需求和依赖性正在持续增强,地方科技政策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挑战与机会。社会事业是地方科技政策的短腿,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以社会事业科技发展为重点,率先建立起前瞻性的地区科技政策体系,是地方科技政策转型与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工作,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基础。本文论述了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并就理工类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理工类高等院校应当在发展中抓住重点,办出特色,加强优势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并提高科研产出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林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建国以来我国林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面对世界林业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林业面临的新转折,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广泛提高创新意识是实现林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深化体制创新是实现林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强化机制创新是实现林业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加强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拓展科技经费渠道、扩大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全面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