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的艺术类课程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文章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的课题体系建构出发,提出高校艺术类课程在专业通识教育上要重塑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科学设置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课程上要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强化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此推动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高职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高职内涵提升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鉴于此,对高职创新教育中的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师资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高职创新教育的培养定位是基于实践技能,从专业岗位群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整合基础,注重技能,强化创新实践;在实践方面要加强校内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来自实践、问题引导、兴趣驱动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后,对创新型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组建由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教学团队来培养高职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地方高校教学实践,探索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定位与现状分析、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提出了"强化数学基础、重视创新实践"的专业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1):1461-1461
必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目标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的重点要进一步集中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组织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要组织力量紧紧抓住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这个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基本目标,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等工作之外,重要的一环是课程内容的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并建立可操作的运行机制。通过专业课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块化思想进行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贯彻工程化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开放办学和校企合作,在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在协同创新原则指导下探索电气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从创新基地建设模式、规范基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实践基地的建设创新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强化了硕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了“基础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科技创新—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四年不间断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既强调纵向贯通,又注重横向联系.强调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等.突出“一条主线”(应用创新能力)、“两个体系”(理论、实最)、“三个层次”(基础、专业、综合)和“四种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团队能力、创新可持续性能力),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存在学生难以接触到新的工艺方法和手段,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课堂基础学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训练、学科比赛和毕业设计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4个环节:课堂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科比赛强化创新设计能力,毕业设计巩固专业知识,最终达成专业实践培养目标。实践表明,该模式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独立钻研、勇于创新、面向工程应用的高水平机械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论丈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例,借助于对国外著名旅游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主要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旅游高职教育要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师资队伍、创新丰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随随 《林区教学》2021,(4):104-107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持续改进的要求,师范类高校作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主体,也应积极推进其培养机制与教学实践的适时革新。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使中学地理教学面临着学生地理实践力不足、个性化教学需求增加、体验类课程比重提高、多方法协同趋势突显等新形势。以此为契机,从课程设置、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专业见习等方面梳理地方高师院校地理专业教学实践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拓展实践教学方式、落实反思实践理念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筑设计是建筑装饰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应从课程设置、教育手段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即在课程设置上要统筹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在教育手段上要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在学习方法上要端正态度并强化平时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职服装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具有服装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做法是:设计体现服装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场所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编写一批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课程教材;通过搭建师生专业工作室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师范性、定向性、实践性、技能性和综合性等突出的专业特性,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取向,实践教学则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和最有效的培养手段。因此教师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创新——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大学本科设置的一个新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立既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提高学历的问题,又为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在培养模式上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的专业定位应当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小学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综合性,保证学科基础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应更贴近小学教育实践,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应不同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更不应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在这一系列改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7.
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职课程设置以人才市场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所设课程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注重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建设突出适应性,注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师开设本科“政史地综合教育专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要办好该专业,必须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及实践环节等基础条件的建设;必须根据系统性、开放性、广博性、实践性等10项基本原则设计其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同时作出必要的理论辨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认真分析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以CDIO理念为先导,培养具有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文章结合"数据库原理"课程和专业课程群,对"问题与案例驱动"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依据教育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的要求,在分析体育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构建体育专业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方案.课程改革内容体系包括:提供体育科学理论课程群基本体育实验技能培养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相关实验能力的知识体系和拓宽专业面的交叉学科实验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并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