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在谈到指导学生“阅读”时说:“他们(指前贤)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朴素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文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  相似文献   

2.
陆庆国 《教师》2012,(34):57-57
叶圣陶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朗诵的工夫,无论对语体还是对文言教学都很重要,仅仅讨论,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朗诵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鉴于此,我认为朗诵体悟是古诗文教学的本源!  相似文献   

3.
姚志英 《中学文科》2000,(12):11-1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从古至今,凡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无不重视读书。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培养读者的语感。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直觉感知、领略和把握的能力。它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训练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严菊华 《考试周刊》2011,(23):53-54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通向语文教学成功彼岸的一座坚实桥梁。自古以来,很多名人得益于朗读。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极力提倡朗读,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到的不仅理解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渎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6.
一、诵读朗朗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相似文献   

7.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听人讲话和阅读直接感知语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均是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也曾著文说:“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说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  相似文献   

8.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走进教育的本质》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品出了好老师的一个基本特质:宽容。  相似文献   

9.
陈苑 《中学教育》2007,(12):39-40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  相似文献   

10.
古人在谈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位现代作家也曾说过:“从唐诗学做人,从宋词学作诗”。从这些言辞中不难看出,古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是多么重要。要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漫游祖国文学宝库,接触更多的古典文,反复诵读,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我们曾经笑话古人“死读书”,现在又看着自己的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窘态而茫然,这不正是因为学生读“破”的书卷太少的缘故吗?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很多内容健康、语言浅显的古诗,都适合学生学习、阅读和背诵。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上,《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朗读”、“朗诵”和“诵读”这三个概念其实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要求出声地读出来,而“诵读”似乎更侧重于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而诵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下面就如何实施诵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切实提高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以读为本。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先生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汉语是感悟的文字,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以读为本,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杨勤华 《教师》2012,(31):104-104
“有一样东西,它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这个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就是语言。数学是符号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孩子通过语言来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所以说。数学课堂中的语言交流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有可能点燃他们追求进步的希望之火。当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孩子们一定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16.
要重视诵读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学记》上说:“呻其占毕”。“呻”即诵读,也是朗读和背诵的意思;“占毕”即竹简。上古社会,科技不发达,没有纸张,就用竹简作为书写工具。由此可见,诵读之法,古已有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熟读成诵,就能较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就能不知不觉地把读物的内容和理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难怪今人周正逵先生说:“背诵课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不过,我们既反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死读书的方法,也不完全赞成回归传统的做法,我们应该创造性的读书,应该在理解的基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语文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积累,诵读则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叶先生的意见不但是经验之谈,也是义理之说,道出了语文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关注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如此重要,因此朗读的功能与方法也就成为值得我们  相似文献   

18.
纵观我国古代以来的教学,有几位先生给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语法、修辞等,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他们照样能培养出像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武这样的文学大家。古代的先生们,有一点共同点就是倚仗一个法宝──读,熟读.熟读正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它作为抛弃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是“文”之“本”,也就指出了“读”的重要。 一位老教师对笔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开始读…  相似文献   

19.
李银汁 《河南教育》2004,(11):31-31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为人之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高超的语言水平。下面,我就教师语言修养这个话题,具体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幼时诵读唐诗宋词的经验时曾说过:“背得多,自然就不会忘记。我自己感觉,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