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正确地生动地分析文艺性长课文呢? 抓住重点是教好长课文的主要关键。只有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文的基本思想,教学才不至没生偏差。长谭文大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主要是写人,写人与人的关系,写这些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以及人与人及其环境的关系等等所反映出来的矛盾,就是课文的重点。紧紧地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环境关系等等所揭示的矛盾,自然就能找出贯串全篇、统一全篇结构的指导思想,即课文的基本思想。比如“劳动的开端”一课,是什么思想贯串全篇、统一全篇结构的呢?十二岁的吴运铎同志“在敌人暗无天日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第七册教材《全神贯注》一课,其教学的重点:一是理解最能表现主人公全神贯注的有关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三是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这三个重点,前两个是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主要是理解、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教学这一重点,应首先明确: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段”等阅读基本功。教学时,应让学生运用这些学过的“基本功”比较独立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句段,教师只在个别地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力求让学生自悟自得,使他们在经常不断地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功中,…  相似文献   

3.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春蚕》(五年制六册14课)的作者,以严谨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歌颂母亲春蚕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是理解养蚕过程,掌握有条理叙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这一课要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抓住“想”、“变”、“看”三个思维点,克服教学的程式化。一、扣住一个“想”字,阅读全文,弄清教学思路。这篇课文以《春蚕》为题,借物寄意,同时,通过回想,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母亲无限敬爱和思念之情。讲读开始,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春蚕》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写的是过去的事还是现在的事?为什么?”学生经过预习,很快就能联系课文回答:写的是过去母亲养蚕的事,因为每到春天,作者常常  相似文献   

5.
段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环节。从阅读教学的策略上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以带动全篇课文的理解。这个重点,一般来说是课文的重点段,抓住了重点段,就能统领整篇课文的理解。因为段如小篇,特别是重点段里面包蕴着文章中所有的要素。一个重点段内,涉及到中心、选材、结构、表现方法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以重点段为课文的一级学习单位,就可以将上述语文知识纳入较小的范围内分析、理解。训练学生理解重点段的能力,要着重抓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并提问:什么人之间才称“亲人”?“亲人”之间应怎样相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提问:通过预习时观察图画和自学课文,谁能说一下,本课是谁称谁为自己的“亲人”? 二、指导看图。 1.要求学生抓住主要部分(人物)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边观察边思考。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教育学生学习三轮车工人急人所急、助人为乐、不计报酬的优秀品质。 (说明:教学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大纲”,更要抓住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兼顾全学期的安排。千万不能按“参考资料”机械行事。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歌颂人物好思想、好品质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也正是学生写作中的弱点。为此,确定了以上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交待学习目的。提问:这篇课文的类型是什么?学习这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中心。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大家思考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写谁?写他的什么事?作者要歌颂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确地理解教材,是备课的首要一步,准确地把握一个学期的读写训练重点,是能否按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的关键,教学一册书首先要明确这册书的训练重点。八册是中年级最后一册。从这册起安排重点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读写训练。 一、抓住阅读训练的重点,训练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八册的这个训练重点,是在七册重点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五年级概括中心的基础。这一训练重点不仅体现在八册,而且体现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还要加强训练,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读懂一篇课文主要指读后能明确课文主要说的是什么,即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的重点是借助段意,能用一段比较简练、流畅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 这册的八组课文在阅读方面都体现了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和步骤,重点配合的是二、五、六、七组课文。教学时要抓住提出这个训练项目的第二组,要通过重点课文《古井》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这课抓住三点:1.正确理解词语读懂重点句子,可以以课后作业题1.2提示重点,联系课文重点理解比喻句,如,“古井像  相似文献   

9.
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按“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的记叙线索,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运用“抓住重点段中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学习“通过侧面烘托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3.学习课文形象具体描写人物外表的方法。 4.懂得外表与内心是有一定联系的,内心是外表变化的依据,外表是内心活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悲壮而真实的故事。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至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紧扣文眼“壮”字去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一、课题切入课解“壮士”“一九四一年秋,日军收集大量兵力进犯我狼牙山区……”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烈”或“勇”字呢?什么样的人称作“壮士”呢?(学生查字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人的什么精神?(“壮”字体现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五壮士是哪五位?为什么成了“壮士”?这样,一连串有关“壮”字的设疑造成的悬念迭起,直奔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习作例文《雨》,颇受启发。她突出了句群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句群的意思,还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初步懂得句群是怎样组合的,并且注意到和全篇文章紧扣,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句、段、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她的课堂教学,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分三步直指中心句群,是这种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全篇。教师设问:“《雨》这一课,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全课的四个自然段各是写雨的哪个阶段的?”(第一段写雨前,第二、三段写雨中,第四段写雨后。)接着进一步引导同学读课文:“再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雨前、雨中和雨后各抓住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要上得活,灵活驾驭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处理教材如何求活?我的作法是,从课文之中选出有典型性的段落怍为例子,作为讲析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透。然后让学生以此为基点,联系前后,由点到面,举一反三,掌握全篇。例如教《截吱和输血》,代把“截肢”部分作为讲析重点,指导学生分析白求恩的言行,领会白求恩同志的高尚品质。然后让学生仿照“截肢”部分的分析的方法来自行分析”输血”部分,领会课后部分通过人物所特定情景下的言论和行动,表现白求恩同志的高尚品质,最后我又提问:从白求恩同志为中国人民作贡献的伟大精神来看,“截肢”和“输血”两个事例所写的各有什么侧重?他们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思考之后,对文章的选材和立意,融会贯通,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简介文章作者与出处。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生词。2.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逐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3)检查划生词的情况,出示词卡认读。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抓住每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5.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文.这个童话故事构思巧妙,语言浅显易懂,表达的中心很有说服力,也富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根据本组课文进行“段(自然段)的训练”,的训练重点和阅读课文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因人定法,突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法一:围绕“结果”,逆推导读.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段文字,读懂课文.一、揭题质疑,初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许多鸟)“学艺”是什么意思?(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学本领”来理解)它们向谁学艺?(凤凰)学艺结果怎样?(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初步了解事情的结果,并理解结尾段和开头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手术台就是阵地》(五年制第六册12课、六年制第六册26课),是向三年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呢?特提出教学建议如下: (一) 由解释课题引出白求恩的事迹这篇记叙文的题目是《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个题目概述了文章的中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理解全篇课文,首先必须理解题目的意义。所谓  相似文献   

17.
《高大的皂荚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对讲读课文的理解,大纲中明确要求:能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学习《高大的皂荚树》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刻理解皂荚树外观的高大和它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欢乐,从而体会出皂荚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即皂荚树内在形象的高大,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个历史小话剧,以剧本的形式编排。课文编排了两幕剧,每幕剧都按剧情发展进行记叙。学习阅读剧本,理解剧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味,感受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难点。一、浏览课文———建立阅读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前提和条件。本文采取的做法:其一,结合课题。让学生读课文题目,思考如:“‘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课文会写什么样的一个故事?”等问题。其二,结合课文。隐去课文里小括号内表情、动作的提示内容,出示其他…  相似文献   

19.
《群鸟学艺》是一篇阅读课文。由于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所以采用由果溯因的逆推式的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一、直奔结尾,明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学艺”什么意思?它们向谁学艺?学艺结果怎样?(指引学生直奔结尾段阅读)  相似文献   

20.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一课主要讲什么? (二)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课在全册(组)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三)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四)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