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意中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播放香港小学的开学仪式:为了让新入学的学生消除对学校的陌生和恐惧感,校长和老师们扮成魔术师,站在校门口,从一只漂亮的大盒子里不断抽出彩带,抛向第一次迈进校门、刚离开幼儿园的孩子们,家长和孩子个个乐不可支。看到此,不由想起我们的学校开学时,门口设的新生专门通道由老师把守,请家长止步,老师表情严肃,不时地对不懂规矩的学生严厉批评,吓得“小儿郎”一步三回头,可怜巴巴地看着父母。一样的开学,两样的迎新,反映的是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恰恰是人文关怀的细节。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喜欢学…  相似文献   

2.
放学铃声已经响起,我也结束了开学第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刚走到校门口,校车司机就焦急地问我,是否看见一个还没上车的学生。“‘在什么地方上车,司机是谁’,这些细节班主任在报名时都向家长和学生反复交代过呀,难道这个学生忘了?”我正纳闷呢,一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来。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8月,带着对老校长深深的眷恋,我们迎来了经过全市公开选调的新校长——宝鸡市金台区东仁堡小学的陈展红校长。开学那天下午下起了连绵秋雨,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及家长都显得有些忙乱,摩托车、自行车都骑到了校门口,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淋上一滴雨,校门口的秩序显得尤为混乱。为了疏通道路,陈校长和两位男老师一起在校门口指挥车辆,疏导行人。秋天的雨水滴落在身上有些凉意,但只见她,我们的新校长陈  相似文献   

4.
去年,从凤凰卫视看到一则香港某小学开学的新闻:为了让新入学的孩子消除对学校的陌生和惧怕,校长和老师扮成魔术师,站在校门口,从一只漂亮的大盒子里不断地抽出彩带,抛向第一次迈进校门的小朋友。刚离开幼儿园不久的孩子,对这样的欢迎仪式自然个个乐不可支。同样也是新学年开学,一所学校为新生准备了专门通道。门口有老师把守,家长到此止步。只见前面一个小姑娘高高兴兴地和妈妈道了“再见”,扭头就往校园里跑。聚在校门口的家长都夸这孩子勇敢、适应能力强。忽听把门老师一声断喝“:回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老师对孩子训道“:这儿是学校,进学校要先向老师问好,知道吗?”刚刚还大胆活泼的孩子吓得只用蚊子般的声音说了“声老师好”,刚要往里走,又被喝住“:声音太小,重说!”两番折腾,不光这位小姑娘走进校园时已变得蔫头搭脑,后面的孩子和家长也都领教了把门老师的“厉害”。两种截然不同的迎新方式,我们都会认同第一种,因为它以生为本,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着人本理念。“教育应该是令人愉快的”。教师的微笑正是人文关怀的最生动的体现。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一种鼓励、一种宽容,微笑在师生之间能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因此,新学年开学了,教师要做微...  相似文献   

5.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回母校,当起了“孩子王”“开学的第一天,校长就对我说:“小冒,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了。要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书科研型教师……”那一次,校长还赠始我几本他订阅的语文教学杂志和一本《给教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过:“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我想,当一个人执著坚定且目标明确的时候,就有了令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的鞠躬尽瘁、全情投入的奉献精神。第一次接触刘校长,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略显沙哑的嗓音。采访的过程不时被来访的老师或电话打断。为了不耽误刘校长的工作,我们的采访免去了一切繁文缛节的寒暄,开门见山地展开了话题……  相似文献   

7.
班会背景:这学期开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给每一位家长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为我的孩子而……》。最近,家长们都把自己写的文章交了上来。为此,我召开了这次主题班会,评讲父母的“作文”,看父母是为“我”(孩子)自豪、欣慰;还是遗憾、伤心,旨在教育孩子学会关爱父母。题目设计:“要爱你的妈妈”是前苏联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学的校训,该校校长就是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正是他给学校制定了这个校训。校训贴出来以后,有人就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说爱祖国爱人民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这里的“爱妈妈”,实际上包…  相似文献   

8.
孩子入学。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和变化,通常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为让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孩子上学以后,家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 一、转变自我角色观念。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把他们看作幼儿,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小朋友”、“小孩子”。入学后,小孩子变为小学生了。他们第一次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第一次参加班会,第一次领到学习用书和各种本子,第一次听到校长和班主任对小学生  相似文献   

9.
我所说的笼中“鸟”,不是大自然中自由飞翔的“鸟”,而是在生活中被大人们娇惯了的“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有时就像关在笼中的鸟。每周星期五放学,校门口就热闹起来,小车、摩托车、自行车,横七竖八地排在那里。校门一开,家长们便踊跃地走进学校去接自己的“宝贝”。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校长,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和孩子们的到来。看着老师、孩子披着朝阳走进校园,带着笑意跟我问好,会让我觉得教育岗位是那么美好!又是一年开学,我早早地来到了校门口。孩子们已经陆续进来,带着新学期的兴奋和期待,和家长挥手告别。就在这时,我看到了街对面的画面:爸爸拉着孩子的手,可是孩子却一个劲儿地往后退。看样子不想来上学。我再仔细一看——这不是小丁吗?小丁的成长经历比较特殊。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6,(6A):4-5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 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编按]  相似文献   

12.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回母校,当起了“孩子王”。开学的第一天,校长就对我说:“小冒,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了。要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那一次,校长还赠给我几本他订阅的语文教学杂志和一本《给教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开学没几天,江南某小学的张校长就遇到了头疼事。二年级某班的10余名家长联名“上书”,要求更换孩子班上年轻的班主任,并将理由逐一呈上。当校领导将理由一一推翻后,家长们不甘心地说:“我们对‘80后’的老师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14.
动人一课     
文年 《家庭与家教》2006,(11):28-29
2005年9月,7岁的儿子上小学了。儿子上了学,我这个做父亲的也跟着一样上学。儿子上的是本市一所有名的小学,这所学校不仅教学生全市闻名,而且特别会教育家长。你的小孩上了这所学校,做家长的就自动成为家长学校的学员。第一次上家长学校时,是校长训话。校长是一个黑脸铁塔一般的中年男人,说话和他的形象差不多:同志们,你们在座的可能是大学毕业,可能是硕士、博士,但是,今天你们来到我们这个小学的家长学校,你们还是要做小学生……在学校的大操场上,上千家长静静地听校长做开学训示,要做一个现代家长,校长的话说得中肯动听。那时,我和妻子正…  相似文献   

15.
周毅 《师道》2006,(11):29-29
在孩子眼里,老师和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唠叨,芝麻大一点小事,大人们会喋喋不休地数落半天。一次两次还能起点儿作用,念叨多了,孩子的“免疫力”也会增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永远“不来电”。上中学时,班里换了一位班主任,三十岁上下,气质高雅,言语不多,被同学  相似文献   

16.
收获希望     
2000年8月的一天,当我从一名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第一次跨进这所农村小学的校门时,便下意识地正正衣襟,昂起头,走进了校长室,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礼:“校长,希望您能多给我加担子。”校长十分严肃地同我“摊了牌”:“五年一班是我校最差的一个班,包括最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奈何不得,你能行吗?”面对这真实而又富有挑战意味的话语,我满怀信心地点点头。校长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相似文献   

17.
塞北的三月,乍暖还寒。 2006年春季开学的第一天早6点50分,一辆白色的出租车驶进了阿荣旗那吉屯二中的校门,车门打开,慢慢走下一个拄着双拐,身体极度虚弱的中年男子。正在教学楼前开晨会的全校师生惊愕了:“这不是我们的校长吗?”老师们围拢上来,同学们踮起脚尖,目光中充满了疑惑和关切,七嘴八舌地说:“不行啊,校长”,“你怎么吃得消”,“这样是不能养病的呀……”他却笑笑说:“没什么,我是校长,我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咱们的寄宿制学校,‘两基’档案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还有很多工作要落实,我们得抢时间、抢工期,让学生和家长尽早地享受改革的实惠。”不久前他从北京做完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后又患尿路结石,刚从齐齐哈尔市做完手术。此时的他话语间早已是气喘吁吁。寒风中,师生们屏住呼吸注视着他那双拐撑着的虚弱的身子.一步一挪地走上台阶,时空定格在那瞬间,全场鸦雀无声。从此,一个拄着双拐,蹒跚行走的身影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双拐杖触击水泥路面的声音,成为全校师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月亮爬上高楼。我躺在床上,第一次独自回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夕阳西下,我打扫教室卫生后,匆匆来到校门口,等待家人的"接应"。可左等右等不见家人的影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校门外的人渐渐少了,看到同学们一个接一个被家长接走时,我不禁埋怨起家人来。  相似文献   

19.
陈娟 《中学教学参考》2010,(34):119-119
有一位新分配的教师被校长告知要他带一个“特殊”的班级,该教师很高兴,以为这肯定是一个特别优秀的班级。于是在开学的第一天,他就对学生们讲:“我非常荣幸,刚工作就能带到像这样一个优秀的班级,我听说你们每个人都有超群的智力,希望以后我们能够做得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一直对于他的这群“天才”的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让他们各方面的才能都得以充分的发挥。而学生们也渐渐地从教师赞许的目光及激励的话语中感觉到了自己的超群,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相似文献   

20.
第一节是数学课,师生问好后.我发现杨某的位置上又是空的。开学还不到一个月,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迟到了。课才刚刚开始,一位同事匆匆跑来说:“你们班一位学生迟到了,还顶撞值日教师,值日教师让你这个班主任到传达室去领人!”我不禁怒从心头起——就是这个杨某,上次迟到正好被校长撞见,校长还委婉地批评了我。这才几天,他居然又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