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生态伦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学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理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伦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探讨生态伦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对生态伦理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制度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生态伦理制度建设,需要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生态经济激励制度;明确政府环境责任制度;完善人口增长适宜增长制度;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等。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环境教育可以向学生灌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创设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企业环保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环保义务,是企业CS(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感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活动经营的指导原则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宗旨.企业环保意识的确立、环境伦理原则及相关配...  相似文献   

6.
化解生态环境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更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必须对传统的科技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确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即人应该关爱生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要把传统的伦理扩展到自然,它要求人类应该用真心、精神、力量去关爱自然,就像关爱人类自身一样。由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既是化解生态危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重新审视那种仅以人为万物尺度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一种以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溯源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生态伦理观和泛化于民间的生态伦理实践意识,将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业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教育是当前社会德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农业院校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校德育与时俱进和个体良性发展的要求。农业院校应凸显教学计划中生态伦理的内容,加强教学中生态伦理意识的渗透,开辟第二课堂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并将生态伦理教育与实践、实习等专业训练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是指体现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人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的一系列思想及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利发展是土家族民间文学生态伦理观的终极指向,这种人与自然共生互利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伦理主体的精神价值培养,对于当前推动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乃至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直到新中国成立,基诺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现代生态伦理视野中,也是“完整、稳定而美丽的”。以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基础的基诺族传统生存方式,有其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经验和高超智慧,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谐统一,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资源。继承弘扬这些思想,无论对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对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等,对协调封建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今天,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科学的诠释与审视,对于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应利用其教育优势,系统地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峻挑战。我们要反恩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这是贯彻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受到人们关注。隐性教育因其隐蔽性、渗透性、参与性等特点在高校生态伦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将教师的职业素质与人格魅力、校园人文景观、学校日常制度、社团活动以及校园舆论媒体等要素纳入生态伦理教育体系中,探索全员化、制度化、实践化、舆论化的高校生态伦理隐性教育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以及关于全球气候、环境伦理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日益对抗的恶化状态。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一种助力于生态改善的哲学发展新态势——生态哲学,并建构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环境伦理。"荒野"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他构建环境伦理并为该伦理寻求合法性的重要支撑。在罗尔斯顿的学术思想中,荒野呈现出和谐、美丽与优雅,成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故乡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建立在生态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生产必然采取的剥夺自然和人的不道德形式,协同进化则表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任何片面强调"斗争"与"合作"的环境伦理话语都缺乏辩证的方法论基础和恰当的经济学考量。在马克思那里,生态伦理的建构和实现从属于更加广大的政治规划,而在这个政治规划中,生态伦理作为人与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可持续发展作为代际平等的伦理关系,社会主义作为人与人平等的伦理关系取得了一致的哲学基础,并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实施机制建设是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需要;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以及人民群众迫切期待的诉求。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实施机制建设在设计水平、执行水平、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组合方面仍存在问题,政府经济伦理不完善是重要原因。因此,从宪法、资源定价等角度施行的改革将体现政府义利观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对于年轻的高职院校,更应确立“生态立校”战略,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司法警官高职教育,协调学院与社会、政府、主管部门、司法行政系统、学生等方面的关系,注重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