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教师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文化传统、一定时期的国家教育政策等.学校因素包括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创造型校长和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2.
沈阳城市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显性灾害和隐性灾害。自然灾害的预防需要在研究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地管理来完成。社会(人为)灾害的预防需要提高各阶层人士的素养,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后,许多研究者在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负向心理症状的同时,也开始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幸存者的创伤后成长.为探究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结构维度和产生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8位老师和2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发现:(1)自然灾害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表现在个人力量增强、人际关系改善、对未来展望、更注重品德、责任感强烈等五个方面.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西方人群中常见的对生命的欣赏、灵性的改变两个维度在本研究群体中没有过多体现,更注重品德、责任感强烈这两维度则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异性;(2)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产生机制为内省沉思、主动应对、社会支持、社会压力等四种因素.结果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维度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内省沉思、主动应对、社会支持的作用,与功能描述性模型、生活危机与个人成长模型所提出的影响因子相似;但社会压力这一因素较为独特,在我国的青少年群体中,社会压力可促使个体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就像产生了心理抗体一样,并因此不会轻易被不幸事件所伤害.  相似文献   

4.
基于川东北自然灾害随机性和频发性的特点,从自然灾害危险性、经济损失性和政府措施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采用FME模型对川东北2011年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可揭示各指标因素之间的联系,为川东北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的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元后期淮北自然灾害多发,包括水灾、旱灾、蝗灾等,尤其是黄河长期夺淮入海,使淮北原本良好的水系遭致严重破坏,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加剧,为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条件,导致刘福通红巾起义的爆发。战乱使淮北人口稀少,又引发了明初的大移民。这一系列社会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可以说,元明之际是淮北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6.
长沙是一个疫病多发的城市,疫病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引发疫病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还有社会因素.建国前历届政府对疫病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与疫病斗争的漫长过程中中医中药积累了独特的经验,为疫病的防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天敌,灾害的发生除客观自然因素外,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因素也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对历史上自然灾害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某种情况,对我们全面认识了解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是有益的。本文拟就道光朝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危害极大的水灾情况以及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清道光朝(1821——1850年),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是道光自继位以来在内政上遇到的一大难题。据有关资料记载,道光在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它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扶优四部分。黄河滩区的社会保障在具有社会保障普遍性的同时还有其特殊性。首先,由于黄河滩区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春夏旱、夏秋涝、晚秋又阜,并经常出现连旱、连涝交错的现象,周期性地发生洪、涝、旱、碱、沙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成为滩区贫穷、生产和生活不稳定的最大成因,所以滩区社会保障的中心和主体应是对自然灾害的救助,而且不宜使用目前我国普遍实施的临时救济的办法,应建立具有连…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0~20世纪前半期广东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风灾、地震、冻灾、冰雹、虫害和瘟疫)的时间变化和地区分布。把广东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区,比较各个区域的差异,得出广东历史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和低发区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专业设置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受社会、经济(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优势、办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几年来,各学校对专业设置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就如何抓好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谈谈自已的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