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一词在古代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小安”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低的一种社会。战国末到汉初的儒家学者认为古代有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  相似文献   

2.
小康辞典     
《教育文汇》2003,(4):40-40,33
小康小康,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20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3.
小康辞典     
《教师博览》2003,(2):36-37
小康小康,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太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  相似文献   

4.
“小康”一词的资格很老,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代,“小康”一词受到儒学的渗透,成了哲学专有名词;“小康”是儒家学说中阐述的一种社会境界,它比“天下为公”的“大  相似文献   

5.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即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提出了小康社会模式,强调社会生活稳定,国泰民安。小康,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如今,这梦想已经依稀可见。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建设"强盛中国"和"幸福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部署、新要求,全国人民为之欢  相似文献   

6.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指“安养”、“休息”。其实,我们现在所指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礼记》认为,礼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辨”和“别”。通过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辨”和“别”,对社会成员的身份和等级进行确认,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井然。《札记》认为,礼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而中庸之道则是在实行礼治的过程中所应持有的原则。《礼记》并不是主张回到大同之世,而是以礼治为立足点,努力实现小康之世,这才是儒家理想的和谐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8.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辞海》中对该词汇的解释是,“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从“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其基本特征。“大同思想”是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首次提出当代“小康”奋斗目标,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统一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多次提到“大同”概念,而没有直接提到“小康”概念。但从历史来看,“大同”“小康”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因而可以在逻辑上推导出毛泽东是用“新民主主义社会”指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小康社会”。这个新民主主义视域中的“小康社会”,应是小康社会思想从儒家理想到当代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小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小康”是相对于“温饱”而言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布衣陋室、粗茶淡饭,勉强维持生计,叫“温饱生活”。比“温饱生活”稍好一点,叫“小康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是“小康之家”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构想,最早出于孔子。他构想了两种美好社会:一是“大同”,说那时“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叫“天下大同”;二是“小康”,是指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清朝的李汝珍都以文学形式,描绘过近似“大同”、“…  相似文献   

12.
“小康”、“大同”思想与道家、墨家等先秦学术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儒家“大同”理想与墨家“尚同”观念存在区别。礼运是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至顺,通常所说的礼运大同,是一种观念错位。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桃花源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还是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礼记》中所谓的“大同”境界。陶渊明看到在现实的基础上依靠圣人明君、个人才能、靠礼治来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遂寄希望于“天下为公”的真正“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的“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同该诗中后两节的“汔可小休”“汔可小息”并举,“休”是“休养”,“息”是“将息”,前边加上副词“小”,即让人民稍得休养生息,过上安康生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大同”一词在古代有多种涵义,因此,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从近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可以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指《礼运》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指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大同”和“小康”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关于未来社会模式的两种说法。追求现代化已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经历了从“大同境域”到“小康社会”的历史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的决心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8.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提出了有关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即“大同”。从此以后,“大同”社会成为中国知识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模式。但我认为,“大同”并非是理想的社会,不过是原始共产制社会的美化版罢了。原文中有这样两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如果说人们都有很高的觉悟,都能人尽其能,或许“大同”社会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然而,就我们现阶段人性的自私、好逸恶劳情况来看,大同世界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最关键的,它忽略了竞争的重要性。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康"社会以"天下为家"为特质,迥异于大同理想社会的"天下为公"。刘宋的"元嘉之治"和南齐的"永明之世",堪称"小康"社会的典型。"小康"是"盛世"之间漫长的分裂与混乱岁月中短暂的稳定期。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周期性再现,和中国古代王朝周期律相伴始终,可看作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定律。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大同”社会理想的根源之争始终没有一致的答案。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可以视为一种新的解释方法:它是一种原型模式。原因有三:先秦诸哲向往的社会模式都含有“大同”色彩;这种理想从未实现,却还有世世代代的人为之著书立说、起义革命;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这种原型模式。“大同”虽然是一种空想,但这个原型具有存在的意义:现实世界中,它创造短暂的“桃花源”,是历朝革命起义中高举的旗帜;文学世界中,它使作者改写了历史的悲剧,并创造了多种“理想国”的模式。人类始终向往美好的世界,所以时至今日,大家仍然需要这个“空想”的存在,尽管它不可能永远不会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