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改变命运的力置 1973年7月.唐健生高中毕业,当时正是“上山下乡”政策普遍贯彻的时候。1974年初.他被分配到被誉为“长寿之乡”的广西永福县边远山村插队,当过生产队的记分员、饲养员、农技员、杂交水稻制种员。  相似文献   

2.
谈到杂交水稻,人们自然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袁隆平的弟子、今年只有43岁的黄培劲先生,同样在杂交水稻的制种和推广领域有着22年不寻常的经历。1992年,黄培劲发明的“杂交水稻制种超高产的方法”为推广袁隆平院士等专家发明的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2000年,黄培劲又发明了主要解决超级稻制种中高产技术问题的“杂交水稻制种方法”,并正在为我国超级稻推广发挥着关键作用。黄培劲发明的制种方法专利无形资产评估达1.17亿元,并分别于2004、2005、2006年获得专利质押贷款3000万元、6000万元、5500万元,使黄培劲经营的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黄培劲,于1995年提出了制定《种子法》议案,于2001年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法》议案,又于2005年提出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议案。从杂交水稻制种一线走出来的黄培劲,在以推广杂交水稻为己任的同时,心里装的却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3.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4.
籼型杂交水稻60年代以来,受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美、日、印、苏、意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我国于1964年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先后发现雄蕊退化不育稻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系——“野败”。利用“野败”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后又找到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与高产亲本和同类常规良种比较,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点。1974年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5.
莫永生生于1939年,广西贺州人。1961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1961-1970年,广西百色农业局技术员;1971-1981年,在广西百色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82-1992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93至今,在广西大学支农中心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获奖情况:1992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  相似文献   

6.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凡 《今日科苑》2007,(19):12-15
刘文炳,1937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中共党员、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福建省优秀专家。他长期扎根在农村、农业第一线,从农50年,经历我国高秆改低秆、常规稻改杂交稻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超级稻选育与应用三次绿色革命。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3年入选中国人物年鉴、2005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2007年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获得"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等称号。主持研究科研的重要成果有: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超级稻选育、光身杂交稻研究三项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1998年以来选育引进并审定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有16个,其中两个"国审稻",选育的三个超级稻连续三年刷新水稻单产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两系杂交种"Y两优900"百亩示范亩产达988.1公斤,再创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这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担的"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课题"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取得的重要进展。2011年,两系强优势水稻杂交种"Y两优2号"百亩示范亩产926.6公斤,实现了中国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  相似文献   

9.
自1981年7月从湖南农学院毕业至今.杨远柱在“水稻育种”这个农业科学领域整整攻坚了30年。30个寒暑春秋,他始终坚守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一线,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成为他魂牵梦萦、施展才能的“战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隆回县百余亩试验田"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产量的又一个高峰。然而,袁隆平院士曾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如果我们的杂交水稻再不"走出去",少则5年,多则10年,国外的杂交水稻技术将很可能超越我们,我们现有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袁隆平院士何出此言?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万宜珍。  相似文献   

11.
在常规的水稻栽培技术实践基础上,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逐步发展。主要对于杂交稻的优势以及生物学特征,来进行科学栽培。目前福泉市的杂交水稻主要采取超稀播种、培育壮秧、适当稀植等方式,确定适宜的水稻指标,而且强调高更群体以及冠层结构,除此之外,杂交水稻栽培也不断引入新技术。因此本文从杂交水稻的优势以及栽培技术出发,探讨了福泉市杂家水稻技术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三下海南 取得制种真经 30年前,赖兆农是永安小陶的一名农民技术员、为了推广杂交水稻,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他曾三赴海南,学习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现年70周岁的高级技师朴三德老人,1932年2月出生于朝鲜庆尚北道,1939年3月迁至黑龙江省穆棱县河西乡普兴村,于1963年开始研究水稻育种工作,历经40年艰苦育种,为我国水稻发展史写下了闪光的篇章。走科研之路带头致富毕业于朝鲜中学的朴三德于1950年毕业后,到普兴村务农,1950年11月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570部队,他历任战士、副班长,副排长,团军械修械所所长等职务。1962年1月,从部队转业后,便回到家乡黑龙江省穆棱县河西乡普兴村,看到家乡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朴三德被震撼了。河西乡是穆棱县水稻主要产区,但当时水稻亩产只有250斤,社员们只能靠救济粮过日子。看到这一切,朴三德就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从此他搞上科研,开始  相似文献   

14.
李路  彭位勇 《内江科技》1995,16(2):37-39
本文研究了若干年后国内杂交水稻的科研、生产及市场消费等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杂交稻优质化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马有钧 《内江科技》1994,15(2):29-32
三系杂交水稻是我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支柱,预计到2000年生产上仍可能是三系为主的局面。因此,还应继续加强三系的研究。 由于杂交水稻主栽组合显著增产,易在生产上形成组合单一。继汕优2号丧失对稻瘟病的抗性,又出现汕优63的严重感病。1987年起,一些有种单位已加强了抗病育种工作,通过对明恢63导入抗源,并以其作为  相似文献   

16.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17.
粮食生产受到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水、肥料、土壤、种子对粮食都有极大的影响,其中种子的优劣更是一个关键因素.多年来,科学家采用传统的"杂交"良种研究法,诚然,杂交产生的良种对提高粮食产量起过很大的作用,例如杂交水稻良种推广后可大面积增产,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是培育的杂交品种往往只有一代或者几代具有优势.因此,杂交制种需要专门的"制种田",这一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08,(5):73
前不久,福建省老科协顾问谢华安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系福建省龙岩市人,植物遗传育种学家,曾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院士是一位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母”之美誉的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杂交稻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成了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在超级稻育种方面,育成Ⅱ优明86等4个超级新品种,创新了超级稻作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为我国水稻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水稻技术工程中心是2004年天津市科委批准由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研发中心。中心是科技部首批试点联盟“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长期致力于全国水稻产业的产、学、发、产业带动及行业协作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发计[2011]685号)。研、贸相融合,在杂交粳稻关键和共性技术研2012年由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研发中心(国科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交水稻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稻区。主要对杂交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