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还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教育传承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其中就包括传承思想.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有思想的人;培养人的人,更应该是有思想的人.学校是一个充满思想的场所,更是一个思想流动的场所.思想之树常青,才能保证学校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  相似文献   

4.
<正>"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人比世间其他任何东西都要高贵,因为人拥有最宝贵的能够思考的大脑和丰富的情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醉心于知识点的深入挖掘、纵横联系和答题技巧演练,可是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呢?或许会有人觉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现行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在其散文哲学著作《沉思录》中提到:“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句话中所传达的讯息是,人虽然脆弱如芦苇,但是独立的思想能够让人坚强地面对一切.这句话同时也意味着,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如芦苇般弱不禁风、随风飘摇。  相似文献   

6.
高燕 《考试周刊》2008,(13):16-17
七十年代起,国外关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成为热点:英国的"体谅教育模式",美国的"非指导性教育模式",前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等等.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人的情感活动左右整个精神世界.针对语文教学中情感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三方面进行论述:1.在师生关系中体现温情;2.在言行举止中表露真情;3.在兴趣培养中激发热情.  相似文献   

7.
比之于哲学思辨和科学实证,现象学是一种适切于研究教师情感的方法.以情感为对象的现象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为我们对教师情感的研究提供了如下启示:"价值"是教师情感研究之"藤","体验"是教师情感研究之"根","父母情感"是教师情感研究之"镜".  相似文献   

8.
王振权 《师道》2012,(12):47-48
“会思想的芦苇”源自西方三大经典散文之一的《思想录》。该文的作者——法国17世纪科学家、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厨得有上好的材料",创新作文也得有创新的素材。俗语云:"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要使作文的选材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实比较困难,因为中学生的生活状态、情感结构大致相似。但也有一句话,叫做"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当一个人的思想作用到那些不"新鲜"的事件上时,这件(些)事也可以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鲜事了。假如考生根据作文立意,一时找不到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提起情感教育,人皆有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情感在起作用;又有"亲其师,而信其道",亦是情感在起作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否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谈一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情感原理调节学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主客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分裂,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开始,思想家们就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自由就在于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们也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古代哲人的思维方式则是主客不分,感性理性混杂,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因科学主义的泛滥而导致的人类困境,无疑提供了某些思想素材.故二者在天人观上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基础,人需要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性。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这一现实,因此,必须思考以当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若干因素入手,本着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逐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属性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因素,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荀子天道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人称道,本文从静态——"天人之分"和动态——"天人合一"两方面对荀子天道观进行考察,并对有学者认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是"人定胜天"的理解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辨味审美基源于食味,必然体现生命感性,遵循肉体思维原则.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较之于男人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能触摸生命感性的运动.顺应生命的本真,其内在地就表现为和谐与优美,是为中和之美,其外显就是富于虚灵的幻想和性情的阴柔.女人的这些特性恰与审美之味相通,从而使辨味审美颇具女人味.  相似文献   

16.
帕斯卡尔在散文《思想录》里认为人是一个充满着错误的主体,因为人自从与上帝脱离以来便产生了腐化的天性,已经失去了与上帝保持同一的神圣性,以至于人根本就不是根据理智而行动的,所以面对着人们的这些腐化的天性,作为一名卓越的理性科学家的帕斯卡尔转入了伦理学层面,提出了"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开始了他对人性的分析。具体说来,帕斯卡尔提出的"认识自己"主要包括消遣、无限、思想、中道这四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评人物性格"多层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物性格“多层次”简单地理解为写好人的缺点,坏人的美德,是不够科学的。只有正确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才能在“万变不离其宗”这一美学原则指导下,塑造出丰富多彩又合乎情理的真实、典型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空间是一个情意绵绵、圆融饱满的世界,不可能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审视文化和人类的困境,因而不可能上升到悲剧意识的理性高度。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上,更多体现为个人在局部的关于人生的“悲情”体验,且表现于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抒发的同时也是化解,并把视角由社会转向自然,在自然的清净世界里追寻另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自然观,在作画时奉行以小见大的宇宙观,以尺画显天地,在描绘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表达画者主观的内心世界。古代自然观以哲学性探讨为依托,以参禅悟道为主要形式展现。道以艺现,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囊括于艺之中并显现出独特的布陈置势,画道之理。中国山水画在全景式构图中通过山川之势与“人间之味”的排列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相和之意,于截景之中突出刻画山川之性营造气韵生动之境,山通情,人晓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地。中国山水画之意境展现出千人千味,生机百生,在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下可观乾坤之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