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是抗日战争史、中国新闻史、抗战大后方区域史的重要组成。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学界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瞩目不足。经过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仔细研究,文章认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从历史、时代、学理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部中国新闻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始于1905年,这一年在内蒙古创办了蒙汉合璧的《婴报》。之后,在1907年藏汉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创刊。继之又在我国东北地区出版朝鲜文报刊《月报》,在辛亥革命时期,汉、维、蒙、满文字的新疆《伊犁白话报》又相继出刊。我国少数民族报人的办报活动,还要提前到1902年满族报人英敛之办《大公报》之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受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历史新闻学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55个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办报活动历史的新闻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史学著作。总结和归纳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及其新闻工作者对中国历史新闻学的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古代报纸日本的古代报纸叫“瓦版”,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期的大阪。现保存的是1615年的“大阪安部合战之图”。它以图和社会新闻为主,单页,不定期。作为出自民间的非法出版物,“瓦版”存在长达三百年之久,1818年才消失。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我国最有影响的五家刊物是:《新社会》旬刊、《新青年》、《新潮》、《国民》、《曙光》。△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  相似文献   

8.
2003年11月5日晚,胡道静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1岁。他的离世是历史学界、科技史学界和文献学界的损失,也是新闻学界的损失。在当代,胡道静先生是以在科技史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蜚声中外,并于1981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会议上被推选为通讯院士。其实远在20世纪30年代,胡道静先生就以在新闻领域中的成就而备受瞩目。他是最早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学者之一,同时,又以自身的新闻活动,为上海新闻史乃至中国新闻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章。满门报人受熏陶胡道静先生是安徽泾县人。泾县胡氏为一方望族,世代为书香门第,出过不少颇有影…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的最新报道,以新闻形式反映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任何科学都是人的创造力揭开神秘世界的伟大发现,科技新闻则是这种发现的再发现。有了科学探索,就有人类传播科技新闻的活动,只不过在原始社会,它只能以口头信息的形态出现。口语新闻从远古至电子时代,经历了大约10多万年的历史,一直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形式。人类即使发明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在人际交流中也没有比有声语言那样直接、自然和省力,这类科技新闻形式将不断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被上海报界称为‘四大金刚’的是:《申报》的席子佩、史量才,《新闻报》的汪汉溪,《时报》的狄葆贤。△外国传入中国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日本松本君平著的《新闻学》。这本书于一九○三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  相似文献   

11.
姚彬 《今传媒》2009,(8):99-100
新闻史是新闻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基础理论课.提起新闻史,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枯燥,无用.近几年来,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给学生造成学习基础理论课无用的错觉.然而,学习新闻史真的无用吗?从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反馈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确实上手快,可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人显得"后劲"不足;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一开始会慢一些,可"后劲"充足,愈战愈勇.  相似文献   

12.
一笔者曾在一篇论及新闻史研究的文章中,借用布洛赫的名著《为历史学辩护》的开篇之句,提出新闻史有什么用的问题,意在引起高人的关注。本文重提旧话,当然不敢奢望此一问题的完满解决,而仅仅是想通过揭示新闻史的当代性,为新闻史的意义提供一新的思路,使之能在不容置疑的根基上安身立命。无需讳言,新闻史最常遭遇的法难就是有什么用,除去纯学术的意义之外。倘言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新闻史的合理之处在什么地方呢?以往人们对此的解答虽然各有千秋,但大抵不脱“鉴往知今”的思路。也就是说,新闻史的意义体现在前事不忘后事…  相似文献   

13.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史学术讨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倒"四人帮"以后,百废俱兴.新闻史这个向来冷落的学科,也开始热闹起来.仅过了短短的五年,新闻史的科研和教育就取得了较大成绩,超过文革前十七年.就已出版和将出版的教科书、资料汇集来说,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刊史话》、《中国现代新闻史资料选辑》,暨南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广播学院合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学院的《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中国广播史料选辑》,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了进一步修订,《中国新闻史稿》即将撰写  相似文献   

15.
郭镇之在《浅议当代新闻史研究》一文中说:历史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告一段落,都可以说,历史已经相对稳定,具备了进行整体研究的资料。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变动尚在继续一时不易进行总结的话,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史研究目前存在着选题资源开发不足、学科视野狭窄、问题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更新学科观念、开拓文化视野、强化问题意识.为此,应将新闻史研究置于传播史研究的架构中,借鉴比较文化学跨文化观念与方法,进而以问题意识吸附和运用史料.  相似文献   

17.
郭镇之在《浅议当代新闻史研究》一文中说:历史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告一段落,都可以说,历史已经相对稳定,具备了进行整体研究的资料。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史研究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着从质与量两方面,检试台湾的新闻史研究困境。众所周知,大学的课程教学与研究息息相关。我们发现,显然课程设计者,忽视了新闻史的重要性。因此,新闻教学单位,如何取得共识,重视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受益者不仅是学者、学生,更且是我们的新闻媒介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陈强  郑贵兰 《新闻窗》2010,(1):113-114
对任何一门人文学科,历史都是最基本的课程之一。《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传播三大基础课之一(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史),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陈力丹教授在《世界新闻史》序言中谈到:“当一位新闻工作者完全不知道本行业的历史(许多行业的知识其实就是由历史构成的),会出现类似情况,他不知道什么是新闻,也不会抓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一般所说的新闻学,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研究自然很重要,新闻史的研究也同样重要。这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和解决新闻理论上的一些问题,继承和发扬前辈新闻工作者的好的传统,总结和借鉴他们的丰富经验。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报刊上就已经出现了对本国报纸历史进行初步研究的文章。发表在1873年7月18日上海《申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