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特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太原市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和人际交往;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和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体育锻炼以中小强度为主,大部分人选择清晨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项目以散步和慢跑为主,但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体育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和社区体育场所,去收费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独自、社区组织、和家人一起。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太原市城区各级相关部门制定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陕西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参与状况及休闲体育特征进行调研。研究发现陕西省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比例高达72.4%;在时间段上:中青年以下午和晚上为主,老年人主要是清晨;单位住宅小区是居民健身的首选区域;活动项目主要是走、跑、乒乓球和羽毛球及户外运动。影响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有体育场地设施、余暇时间和对休闲体育项目的兴趣及项目参与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北京市四城区职业女性不同职业、年龄段、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等角度,对其休闲体育态度和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职业女性在休闲体育兴趣、参与目的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项目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学校体育教育等五大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其积极休闲体育态度的形成。制约北京市职业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比较多元,主要是女性自身缺乏兴趣、爱好,传统性别角色障碍和缺乏休闲体育和健身知识和技能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皮学菊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3):86-89,117
通过对嘉兴市社区居民的休闲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嘉兴市居民进行休闲体育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参与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社区对休闲体育的组织管理以及从结构性因素、家务性因素、社会交流因素、内在心理因素四个方面对制约嘉兴市居民休闲体育因素进行分析,为嘉兴市更好地开展社区休闲体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武汉市休闲体育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中心城区休闲体育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在了解和掌握武汉市居民对休闲体育项目资源需求的基础上,找出武汉市休闲体育资源在配置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相关对策,旨在为武汉市休闲体育资源配置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休闲体育的定义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影响太原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太原市休闲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推动太原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居民重视身体健康,对于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工具非常认同;消费动机造成消费水平的差异,学历和收入是造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收入、价格、生活观念和生活环境成为影响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因素。根据以上现状提出转变观念,整合体育资源,加强宣传引导,保障合法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工作性质的成都市居民体育休闲形态特征,掌握不同群体的体育休闲需求,合理规划运动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别对成都市脑力和体力劳动者体育休闲活动形态、活动项目、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对休闲形式的选择和休闲的品味存在较大差异;在价值取向、休闲内容上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异同。因此应加强居民的体育休闲意识,开发体育休闲新产品,树立科学体育休闲理念。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桂林市居民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活动形式、活动时间、频率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促进桂林市居民休闲体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福建沿海地区16岁以上农民的体育休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闲暇时间较多,活动内容单调,健康和保健意识较弱,体育休闲意识差;体育休闲参与率不足一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别较大;参加体育休闲的项目单调并以非正规的体育休闲场地为主;参加体育休闲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形体健美、社交活动、消磨时间、治病保健。影响参与体育休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没有兴趣、缺乏体育休闲设施、家庭负担重和不懂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调节自己、缓解压力、调整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绥化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建设休闲体育场馆、整合体育资源、加大绥化市休闲体育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到全民健身队伍中等发展对策及建议,为绥化市居民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五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京、济南、广州、成都、太原五城市的1 500名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居民消极休闲生活方式占据了主要闲暇时间,休闲体育活动限于传统项目,且消费水平低。  相似文献   

13.
何文多 《体育科技》2011,32(2):12-14
休闲体育在我国逐步普及的同时,“乡村游”以其回归自然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的参与。我国社会经济有向体验经济阶段过渡的趋向,鉴于休闲体育本质特性与“乡村游”非常一致,可考虑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促进休闲体育活动深入人们的生活,还能促使新农村经济的壮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活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的一种时尚;为体育结构和功能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体育也在城市休闲娱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应的国家规范,通过行业部门普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满意度指数分析等一系列调查和分析研究方法,对大连市城乡居民健身休闲与体育消费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大连市群众性健身休闲活动成效显著;体育消费已实物型为主,参与型和观赏性体育消费为辅;时间不足是限制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增加政府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的投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运动休闲的现状、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充沛的余暇时间,但用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武汉城市圈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运动休闲的行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居多;参与运动休闲项目主要是以羽毛球、散步、篮球、乒乓球为主,但男女各有偏重;选择休闲场所时首先考虑的是就近原则和经济支付能力;参与运动休闲的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多变;休闲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大学生参与运动休闲的主观因素是:体育价值观、体育兴趣、余暇时间的多少;客观因素是:场地设施、经济条件、校园体育氛围。  相似文献   

17.
定向运动(定向越野)正在蓬勃兴起,它以独特的挑战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许多学校也正在以课程的形式推广这项运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定向越野运动的研究现状,结合太原市以及太原市高校的实际情况,经分析研究得出,利用业余训练和休闲时间在太原市开展定向越野活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聂啸虎 《体育科学》2007,27(12):13-15
研究目的:探索古代休闲体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认为,在欧洲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认识体育活动,提出了富含人文精神的休闲体育思想。这些思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对当时指导人们从事体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它的重新组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变化及其社会转型期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体系结构的基本涵义、特征与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阐释,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演变机制,建立了未来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重构框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生活空间的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上海都市市民休闲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全面分析上海都市市民休闲体育的时空结构,找出上海都市市民休闲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上海都市休闲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