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大显神通,万千观众如痴如醉于他儒雅风趣的讲解。其实,易中天并没有什么更新的历史材料支撑,也没有道出什么惊世结论,仅仅依靠讲来吸引听众。惊叹之余,不禁深思: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学学易教授的“讲”,还怕学生不认真听吗?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7,(27)
《百家讲坛》采取讲课的形式,主讲人站在台上讲,观众坐在底下听,按理说这是一个极易枯燥的节目,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却让万千观众如痴如醉,为什么呢?易教授"讲"得实在高明啊!如果我们能像易中天教授一样地"讲",还怕学生不认真听吗?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自从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后,人气一路飙升,拥有了庞大的“易迷”(喜欢易中天的观众)队伍。易教授不仅讲历史津津有味、舌灿莲花,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易教授的“育女经”。从来不让女儿背唐诗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相似文献   

4.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5.
最近易中天同志被炒得火热,又是上电视讲座又是出书,他自己还没作什么声,粉丝们已经帮他在余秋雨同志身边安了一把交椅。真叫人弄不清楚这是是中国历史托了易中天教授的福,还是易中天托了中国历史的福。谁叫中国历史这么漫长,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咧。没有一个易中天,中国历史好像就无法普及。没有中国历史,易中天去讲什么啊?讲汉语言知识,小说创作法啊?托福托福。  相似文献   

6.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因其在央视“百家讲坛”出色讲演而“一炮走红”,成为广大观众追捧的人物。易中天教授端出的历史菜肴,都做了许多精致的加工,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如,他把诸葛亮、周瑜比作帅哥,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妙地与当今的炒股联系起来,观众既熟悉,又觉亲切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教女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了。就连“学术超男”“学者明星”厦大博导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戏谑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教授”。既然敢称一等爸爸,当然也就有一流的教育方法了。1978年,女儿出生不久后易中天从新疆建设兵团直接考取了武汉大学文学硕士。求学期间,妻子经常从千里之外来信抱怨女儿海贝不爱写字,只喜欢听故事。视女儿为掌上明珠的易中天,虽然急在心里,但每次仍然苦口婆心地劝导妻子:“既然贝贝不喜欢写字,只爱听故事,那就顺其自然,多讲些故事给她听吧。”识字不多、老实善良的妻子心里不免犯起嘀咕,人家都是哄着逼着子女…  相似文献   

8.
4月27日晴前不久,知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如约出现在广州南国书香节“探寻历史真相之旅——中华根”讲座上。热情的观众早已汹涌而入,挤满了整个会议大厅。由于座位有限,很多观众不得不站着听。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候,会议厅最前几排的预留座位却稀稀拉拉没坐几个人。  相似文献   

9.
许和贵 《甘肃教育》2007,(9X):22-22
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当老师的腰酸腿痛,而做学生的呢?却收获甚微。 每当举行语文公开课评课时,许多老师的开场白总是说:“这堂课讲得好!值得学习的是……”再往下一听,尽是讲老师如何了得,很少涉及学生。难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一群无关紧要的“配角”和观众吗?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两个系列讲座引起了极大轰动,百度贴吧里有个“易中天吧”,易中天拥趸们自称“意粉”(易粉)、“乙醚”(易迷),称易中天是“超级教授”,其《品三国》等书也在全国各地特别风行。关于易中天讲座的评价很多,批评者称其一味取悦大众,是媚俗,是对学术及学者的背叛;而赞扬者称其讲座为“评书历史”“麻辣历史”,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历史、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学术走向大众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7,(2):56-57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华学院,与大学生交流。一个学生问易中天,“当前理工科学生史哲基础整体较差,通过什么办法能又快又好地弥补?”易中天说,理工生史较差是最近的事,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史水平最高的是理工科学生,那时办墙报最好的也是他们,当时一流学生就考工学院,其次是理学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开讲,万千观众就痴醉于他的儒雅而风趣的品说当中。其实,易中天的“品说”中并没有什么新的历史材料,也没有什么惊世结论。为什么他的品说就那样吸引人呢?笔者认为他靠的就是“说”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阿珍 《山东教育》2011,(5):43-44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个中国父母的心愿,被称为“学术超男”“学者明星”的厦门大学博导、“麻辣教授”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谈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其教子经也与众不同,堪称超凡脱俗:“我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不管。”这个“不管”,真的就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吗?什么都不管不问还叫什么“一等爸爸”?易中天有他自己的道理,正所谓“无为即有为,不教即家教”。  相似文献   

14.
大约是几个月前,父亲兴冲冲地领着我去上海图书馆听易中天的讲座。易中天是谁?当时还真有些孤陋寡闻,一路上听到“有个小孩听了他的讲座,连读十八遍《三国演义》”之类的传说奇谈,也没当回事,不过就是一个说“三国”的吧。到了现场,感觉不对,一个学者的讲座,大概讲的是中西文化比较,有那么多“粉丝”来听?事实上也只能用“粉丝”或者“追星族”来形容这种疯狂,现场的情况几乎失控。前日去了书展,书展首日易中天可谓是最大的惊喜。等待签名的读者,或许说“粉丝”更恰当,排成了一条长龙,似乎还不满足,又在偌大的展厅围了数圈。父亲是搞出版的,…  相似文献   

15.
苏凯 《教育文汇》2012,(9):40-41
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说:“教学不学易中天,要学就学毕福剑。”我很诧异,这两位不同风格的电视名人,怎么与课堂教学发生了联系?我有些好奇,便搜网找这两句“顺口溜”的源头。《新华视点:透视中小学“新课改”三大难题》一文,引用了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的一段话:“我们要求老师做‘毕福剑’,不要做‘易中天’。  相似文献   

16.
李小军 《教书育人》2008,(12):24-25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在收看易中天的一系列节目的过程中,为易先生的口才艺术所深深折服。为什么易先生能“化腐朽为神奇”让那么多观众重新走进经典,听得津津有味,而我们的语文课却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呢?笔者认为,易先生的口才艺术是让经典重新焕发魅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深入挖掘易中天的口才艺术,  相似文献   

17.
谁说只有易中天才是“三国人物“的最权威评论家?谁说四大名著古代学说只能专家来评,我们来听?胡鹏龙同学就以自己的这篇《胡评“三国英雄”》告诉我们,中学生一样可以拥有真知灼见!只要我们肯多听、多看、多读。  相似文献   

18.
杂说易中天     
一 "学术萝卜"易中天 佚名 几年前的易中天,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今天的易中天,让人们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骛,批评者对他毫不留情.对话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一同体验他的麻辣生活.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师道》2009,(1):6-7
几年前的易中天,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今天的易中天,让人们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骛,批评者对他毫不留情。对话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一同体验他的麻辣生活。  相似文献   

20.
近来,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如日中天,成为本年度最红的“明星”之一。他拥有众多的“乙醚”,他的博客点击率高达两百万,他以竞标的方式拍卖自己书稿的发行权,创造了众多知名作家、学者都难以企及的“版税神话”,他的火爆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位当红的演艺明星。他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天才般的演讲技巧,令我们惊叹。易中天教授正说、趣说、妙说历史,让原本枯燥的学术问题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从而赢得了无数的“乙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