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997年5月,我曾为出版社社长总编岗位培训班讲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以下简称法定单位),之后不久,有一位总编给我写信说,你把公顷、特克斯列为法定单位,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下简称《现汉》)不一致,究竟谁对?最近,我参加一个检查组去某电视台检查...  相似文献   

2.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太长,在我的记者生活中,我以写名人通讯与专访多。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中外电视》(香港)编委会当记者,我不久前又应聘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推荐我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在她的举荐下,《作家与企业家》总编周介人聘我为记者。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3.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 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志的老伴陈振翟同志写信,给北京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写信,打听他的究竟。不料,9月24日又得到了更坏的消息:王揖同志已于9月22日逝世了。信中并说,在他病倒之前,正在为筹  相似文献   

4.
蒂娜·布朗是叱咤欧美出版界的著名女编辑,她临危受命历任程闲谈>,<纽约客>、<名利场>的总编,让处于困境之中的杂志改头换面,起死回生.她曾开过一张办刊"药方":.名人效应+引人人胜的报道+新闻敏感性=金钱".综观她几次担任杂志总编的经历,不难发现她多次让杂志起死回生的战略正是这"药方"中的三味.药材"--名人效应,优质报道、敏感话题.  相似文献   

5.
记得去年我在阅读一份比较流行和时尚的都市报时,一个8开尺寸的版面上竟然发现了三四十处文字差错,几乎让人无法顺畅阅读和正常理解稿件内容.于是,我便直接给该报总编写信,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希望该报以此为训,提高编校质量水平.该报时任总编收到来信后立即进行逐一核对,版面文字差错多达四十处,报纸编委会当即做出处理决定,给予责任编辑严厉处罚:该版不计工作量,责任编辑当月罚款4000元.  相似文献   

6.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的编辑朋友催我这个老读者讲点闯海南的见闻,讲点带“海味”的信息,我想:借此整理一下印象,给新闻界特别是地市报界的朋友稍个信,正好。我到海南十个月了。当初,可说是糊里糊涂被“推着走”的。去年6月,中共海口市委决定面向全国招聘晚报总编。在海口工作的两位年轻记者写信、打电话问我:“到海南来继续领着我们干,行不行?”我随口打哈哈,就说:“这有什么不行?”没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2014:我是MH370。不要问我是从哪里给你写信的。有些事情如果需要知道,人们早晚会知道的。你也不用担心我是来谴责你的。是的,你已经把我忘了,这我知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你并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好,但也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差。"尘归尘、土归土",我们的命运均是如此。我没有早一点给你写信,是因为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事情过去这么久了,慢慢地,我已经可以玩味这场悲剧中的黑色幽默了。飞机出事故的概率大约是20万分之一,出现多人死亡的空难事故的概率只有三百万分  相似文献   

9.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10.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11.
新闻系毕业生的素质缺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一次我想采访全国妇联主席,便直接打电话到北京妇联找她,被告知要采访主席必须通过妇联宣传部,答应之后约定时间才有可能通话。”“生活中的记者离书本的描叙是那么遥远,他已经失重于我想象的云朵,跌落到地面,融入人群,焦头烂额只为领取每个月的工资。”“我看到总编在印刷前撤换了一些稿件,因为收到了紧急命令。第一次我睁圆了眼睛看着总编,后来几次我连头都不抬了。”以上是一位到《望东方周刊》实习的新闻系大学生的感言。我读后心情很复杂。大学新闻系老师可能并没有告诉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她注定会遇到这些尴尬的事情。教新闻采…  相似文献   

12.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吕高排 《军事记者》2006,(12):35-36
阳光是无私的,她给人们带来永恒的温暖;英雄是无畏的,他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壮美和伟大。作为采访先进典型华益慰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次次地感受到自己被一股暖流包围,被一股正气笼罩,被一股真情洗礼。这种感觉,华益慰主任曾经一次次带给别人,又由这些人的诉说和回忆一次次地传递给我们。现在,我要把自己的感受给更多的人分享。我不知道两年前做过结肠癌和肝癌手术、腿关节又出了问题的老太太刘菊荣找到我费了多大的周折,当她挤了1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被老伴和女儿架到我面前时,她已经挪不动步子,浑身被汗水浸透。但她说,讲华主任的事,我就…  相似文献   

14.
思者的疑虑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著,东方出版社,2007陈嘉映总在想事儿。他给我写信,会问近来做些什么?我给他写信,一般不提这问题,因为我知道他在做什么。说得文气些,他总在思考。之所以如此,八成是因为他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这是他在其新作《哲学·科学·常识》中的第一句话。他的思考是追着问题走的,也可以说是被问题牵着走的。我觉得哲学研究领域历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档案》2006,(4):63-63
父亲去德国教书了,我开始学写信。没有和父亲这样长长的分离,也许我不会这么早就会写信,也写不出那样好的信。今天现代家庭里少见这样的情景了,晚上没有电视看,只写信。孩子们都爬在一张大饭桌上写信,都写给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物换星移,时光如梭。屈指算来,我从戎戍边已30年。30年来,我看过许多刊物,大都是断断续续,未能持之以恒,唯独对《新闻与成才》(包括前身《解放军报通讯》及增刊)杂志情有独钟,一直坚持拜读了30年。30年来,许多刊物阅后被我抛弃了,在先后6次搬家过程中清理出去了,唯有对《新闻与成才》,却把她奉若宝贝,装订成册,保留至今。我阅读她,珍惜她,保存她,是因为她给了我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给了我搞好新闻工作的信心和力量,给了我组织指导新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启蒙的好“老师”1968年3月,我入伍来到叶尔羌河畔军营。1个月后…  相似文献   

17.
黄伊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文学编辑,《编辑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几十年问的所见所闻,该书在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许多总编主编、作家翻译家纷纷给黄伊写信,畅谈他们读了谊书的一些感受,现摘要发表其中几篇。  相似文献   

18.
再过两个月.我们《新疆经济报》就满 十周岁了。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为这张报纸操碎了心!──我们不知为她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心血,也不知为她伤过多少次自尊流下过多少回眼泪?!然而,她的存在和健康成长,是我们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和甜蜜;是她,赋予了我们的人生以深邃的内涵和丰沛的意义。因此,在第一届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我很愿意借《新闻记者》的一角,把她介绍给全国的同行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并希望能够通过介绍结交更多的朋友,取得更大的理解,得到更广…  相似文献   

19.
我这一生酸甜苦辣都尝过,小时候赶上当亡国奴,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旧社会要饭。解放以后当了国家主人,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解放了我,党给我第二次生命,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我的一切。毛主席领导我们推倒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我们成为国家主人,对于我是幸福说不尽。我的一生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老师傅和领导同志的帮助下成长的。我3岁死了父亲,那年他才38岁,是因为没钱治病死的。妈妈41岁,领着我们兄妹三个生活,有人劝妈妈改嫁,她不干,怕我们受苦,就领着我们挖野菜,要饭,给人家做零活度日。旧…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黄伊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文学编辑.<编辑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几十年间的所见所闻.该书在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许多总编主编、作家翻译家纷纷给黄伊写信,畅谈他们读了该书的一些感受.现摘要发表其中几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