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刘朴 《体育科学》2008,28(4):72-83
采用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图像和古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射艺图像的汉画像石进行研究.将收集的158幅有关射艺的图像分为狩猎图、战争图、射艺的练习图、蹶张图、出行图、历史故事图、持弓舞蹈图、武器库图、谒见图九类.发现狩猎图和出行图数量较多,其分布地域也广,其他图处于不均分布状态.通过对九类图像动作的分析,确定了汉代弓射有立射、蹲射、折腰射、弓步射、转身背射、坐射、步行射、跑步射、骑射九种动作方式.弩射有立式和坐式引弩法,其射的方式有徒步弩射和骑马弩射及牛車弩射三种类型.另外,还探明了弓和矢的携带方法及弓和弩的收藏方法.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是汉代形成的一种雕刻艺术,多置于墓中。其题材内容丰富,有现实生活,历史故事,有神话传说,自然景象。其雕刻技法多样,有平面阴线雕、剔地平面雕、浅平面阴线雕、凹面雕、透雕、圆雕等。徐州是汉画像石出土集中地之一。其汉画像石艺术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文化、体育面貌,除了史籍文字记载之外,大量的汉画像石中也有丰富的资料。河南的南阳地区,山东的临沂地区,江苏的徐州地区,都是汉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遗留下来的汉画像石也比较多。在汉画像石中反映体育活动的图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事练武为内容的射箭、狩猎。一类是以娱乐活动为内容的舞蹈、蹴鞠、杂技、角低戏。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社会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其中再现了汉代健身比武的  相似文献   

5.
唐新 《收藏》2010,(11):100-105
汉代画像石是特殊的绘画艺术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显著的地域特征。我国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刻1万多块,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阳、山东、皖北、川渝等几大区域,其中,南阳是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区域之一,并建有全国唯一一座汉画像石刻博物馆,收藏汉画像石2000余块。南阳现已成为以汉画像的发掘、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汉画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6.
画像石是汉代独有的艺术样式。文章从汉画像石题材所蕴含的内容及其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美感,探讨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从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分析了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方面的变化,是汉代社会景象的再现。汉画像石具有承载历史文化的作用,其中出土和发现的手搏、击刺、武舞、剑舞、刀舞等汉画像蕴含着汉代的武术文化现象,同时隐射汉代的民族精神,汉画像石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实地考察和检索文献资料,收集大量相关武术的汉画像石资料,从文化学视角分析其中武术画像所折射的汉代武术文化特征,得出结论:汉代武术具有了弓步、马步、仆步、跪步等基本步型,可能已经形成了古拙简朴的武术套路;武术的实用性与竞赛性、娱乐性并存,武术对练和竞赛的雏形已经具备;"角抵"比赛已经完善,相应产生了教练员和裁判员;汉代武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娱乐和教育之中,表现出汉代人民具有崇尚斗争、彰显武力、宽宏豁达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汉代画像石中的蹴鞠图史料进行了探讨以展现汉代蹴鞠的具体情况.对收集到的24块汉画像石文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蹴鞠汉画像石在山东、江苏、陕西、河南、浙江这5省的9县市分布,纠正了一些学者对蹴鞠汉画像石内容的错误判断.以蹴鞠用具的不同为基点将汉画像石中蹴鞠分为使用大鼓蹴鞠,长袖舞蹴鞠,特定用具的难度技能蹴鞠3类,其方向动作有向下的踏鞠动作,向上的蹴鞠和膝盖上顶鞠动作,水平的蹴鞠动作,向后的脚踵蹴鞠动作4类.还通过汉画像石探讨了蹴鞠流行年代、场所、动作难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1999-2《汉画像石》邮票,全套6种。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四壁、石椁四周和祠堂墙面、门楣上的石刻画。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画面描绘的生产、生活内容十分广泛,有农业生产、手工作坊、社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汉代文献中多是人物传记文章,对具体的武术活动未做详细描述.汉画像石中存在武术图像,但是通过这些图像研究武术技艺还处于提及阶段.运用资料收集法及实地考察法对汉画像石中武术动作进行统计和分类,明确了汉画像石中所表现的武术内容的手法、身法、步型、步法、头部的具体动作细节,为今后的武术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也期望为中国武术界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文物史料.  相似文献   

11.
画像石石刻始于西汉晚期,东汉为鼎盛阶段。汉代京师贵戚、官宦豪强盛行厚葬,砌墓雕石成时尚。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各地已发掘出土大量汉代画像石。这些汉画像石不仅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广博深厚,展现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而且就其艺术成就而言,也当在世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汉代史料中多是人物传记性文献,对其时代射艺的记载均不详细;但是汉画像石的文物资料中有很多有关射艺的图像资料,是研究汉代射艺的重要实物资料。目前对有关射艺汉画像石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运用历史资料调查研究法,对有关射艺的汉画像石进行统计和分类,明确了有关射艺汉画像石的数量、种类、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信依据,同时也为中国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进行研究,发现山东古代体育的面貌在汉画像石中有丰富的资料和非常具体的体现,在汉画像石中反映山东体育活动图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事练武为内容的射箭、狩猎和武艺;另一类是以娱乐活动为内容的舞蹈、蹴鞠、杂技和角抵戏.  相似文献   

14.
南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发掘汉代画像石墓40余座,收集各类画像石3000余块。建于1937年的南阳汉画像馆不仅搜、藏画像石,还将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迁至馆内复原陈列。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百戏、天文图像、珍禽异兽等。画像采用浅浮雕加施阴线的技法,在汉代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时期,但对于其动作细节,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运用资料搜集法及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刻有舞蹈动作的汉画像石砖进行整理,挖掘整理出汉代舞蹈的头部、上肢、腰臀部、下肢的具体动作细节及其艺术特点,并以上述的身体部位为基点进一步细分研究,以期为现代体育舞蹈研究者提供动作创编素材。  相似文献   

16.
汉代画像石刻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神灵的崇拜,来源于对圣贤的尊崇,来源于生产、生活。剖析汉代画像石刻创作灵感的来源,有助于了解汉代先民们的精神意识的延展和生产、生活的变化,有助于鉴赏汉代画像石刻艺术的纯朴美。  相似文献   

17.
青海德令哈郭里木乡出土吐蕃棺板画中具有丰富的射猎运动内容,反映出吐蕃射猎运动至少有两种形态类型,即“骑射”与“射牛”。骑射狩猎对象是牦牛、大角鹿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而射牛则使用珍贵的白色牦牛,体现了体育娱乐与传统礼仪和宗教文化共存的形态。吐蕃射猎运动使用双曲复合弓,盛弓矢用具形制同于中原唐朝与中亚;射猎人物服饰呈现浓烈粟特风格,骑射图像造型也同样表现出中、西亚同类题材的“粉本”特征,显示射猎运动已成为吐蕃文化多元性来源的一种反映媒质。  相似文献   

18.
陈文利 《收藏》2009,(5):102-103
汉画像石主要用于两汉时期的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的建造与装饰,是我国古代主要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内容广泛、题材丰富的汉画像石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汉代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在徐州附近发现了较多的汉墓,完整的画像石墓就有近三十座,画像石四百余块,其中有体育图像的画像石就有六幅。这些画像石的发现,不仅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  相似文献   

20.
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汉代歌舞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汉画像石、汉俑中的图像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汉画像石、汉俑图像内容极其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击剑比武、庖厨宴饮、舞乐百戏、车骑出行、耕种纺织、珍禽异兽等,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其中描写音乐文化生活的乐舞、百戏的内容占较大比例,这充分反映出音乐活动在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对研究汉代经济文化生活和音乐的起源、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