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礼教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人性化、境界化、理想化三方面,这三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孔子礼教成为一种兼具“形上”与“形下”双重特质的文化范畴,并使其最终能为人类提供完整的生命形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针对师者而言,孔子以此为师道立万世之法。自温故而言,“故”源自“六艺”为主的贵族教育,孔子将其开拓为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体系,涵盖了古代经典、语文与历史的世界,形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内容;“温”体现出中国古典教育涵泳自得的方法与注重生命体验的情感特点。自知新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自礼归仁”的思想转型为核心,将周代贵族文化转化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教体系。他们通过经典新诠、语文新解、古史新义等方式,开启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创造性路径。“温故而知新”是中国古典教育的奠基,塑造了古典教育凝聚传统、开启新知、深入生命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美学命题,形成中国文化“轴心时期”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盛况,而且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理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华夏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络构。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早期剧作从头至尾演绎对真善美的真诚追求。从审美形态看,它们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诗化风格。诗意使曹禺的戏剧获得了澄明的生命境界。这些都是曹禺对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本质深刻领悟与探索的结果。通过曹禺前期作品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可从“节奏”和“意境”两大方面透视其审美形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首,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6.
论孔子的天命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化解释权下移的年代,孔子的天命观虽主要得力于周文化,但它对夏、商文化以及老子学说均有新吸取,从而显示出多层面的文化追求特征。孔子天命观的构成可分为“天”和“命”两个层面,其“天”主要有两个意象,一是指自然规律;一是讲“天”的意志性。与“天”对应,孔子讲“命”也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表示生命和寿命,与自然之“天”相对应,一是表示命运,其内涵与有意志的天联系在一起。进而言之,孔子的天命观虽受宗教神学的制约,但包含着非天命的文化因子。与天命观联系在一起的是,孔子给人的定位。在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中,孔子认为人事比敬天更为重要,进而希望在“天”和“人”之间寻找出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即这种天人关系既不否定天的意志性,又能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强调人事到倡导仁学,孔子以宗教神学为支撑点的天命观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相似文献   

7.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林伟亮 《教书育人》2010,(4):113-114
李泽厚先生曾经讲过:“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特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同时,他在养生方面也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从道德养生、心理养生、音乐养生、体育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劳逸养生、读书养生、旅游养生等方面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养生化。孔子养生理论的核心是致“中和”;孔子养生理论的特色是“身心并修”;孔子养生理论的精髓是“仁寿”。孔子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古代养生化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将孔子当成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以其一生的行为和思想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孔子所创立的伦理学即政治伦理学,通常称之为“德政”;他培育的“英才”即是以政治家为标准的,其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而不能将其看成是普通教育。孔子将人生的全部心血倾注于政治或“天下”,创立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文化,他的生命是完整而灿烂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货殖思想,是其“义、利”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商业行为并非一概反对,他肯定“守道致富”的方向,并提出了对待商业活动的一些基本原则,指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投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他创立了影响他身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祖。“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世人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的确名副其实。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长期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深深尊崇孔子的师德。笔者觉得尽管时代已进入21世纪,重温2500多年前孔子的师德,仍觉得言之谆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通俗文艺范式 ,首先体现于“四不像”的文化心态与文艺心理结构 ,即商业心理、自娱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四者等量互扯互动的心理运作。其次体现于“四不像”的叙事形态 :似现实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后现代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鸳蝴、礼拜六叙事而不是 ,似社会经、言情纬的叙事而不是。这种“四不像”的叙事形态乃是典范的通俗文艺的叙事形态。通俗乃人的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是张恨水自身生命存在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肖川 《湖北教育》2004,(1):13-13
关于“教育”我们可以作若干个命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事件)。作为“文化——心理”过程,作为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究竟有哪些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助我于们获得对“教育”的更为完整的理解和更为自觉的筹划。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位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没有任何一门学说能象孔子所创立的儒学那样占据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二千多年而不衰。所以.中国人常常将孔子看作是中国思想或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精髓的集中体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尽善尽美”都是孔子的音乐思想,表达的“过犹不及”与“中和”的审美哲学,情感、道德、理性的交融,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样的音乐才会更大、更正、更有力量、更感动人深,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字形、意结合,是一种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语言图画”,它遵循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表现语言,其基本笔划、基本形态和排列方式都离不开一个“线”字。中国汉字线的生命是无限的,对线的运用和依赖是中国汉字的生命本体之所在。体验中国汉字形态构成艺术的线性特征,它不仅是一种视觉形式的表象,而且是一种功能、逻辑和形式风格的完美统一,同畦也是一种具有艺术家个性情感的精神性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言论中曾多次提到“言”的问题,其“言”论思想已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孔子的“言”论思想对现实社会文化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实际重新诠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