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2012,(5):13-14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醉"其实并不昏醉,王瑶所说的"并没有完全放弃了对于延年益寿的追求"也并不是其不昏醉的"更重要"原因.其不昏醉的真正原因应该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去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醉”其实并不昏醉,王瑶所说的“并没有完全放弃了对于延年益寿的追求”也并不是其不昏醉的“更重要”原因。其不昏醉的真正原因应该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去分析。  相似文献   

4.
贬五柳先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相似文献   

5.
在晋末宋初,陶渊明乃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作家。他以山水诗酒为乐,爱好自然。陶渊明嗜酒,一饮必醉,在他一生的性情、行事中,可看到魏晋名士的典型风骨。文章通过阐述陶渊明的诗与酒的关系,深层次揭示其饮酒诗之内蕴,并兼论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撰的小传。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中,他以精湛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性情等。“性嗜酒”,“期在必醉”。后人评价说,这展示了他率直放达的性格。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弱,他企图以醉忘世。  相似文献   

7.
《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是陶渊明归田以后所作。诗前有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  相似文献   

8.
<正>【文题导引】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相似文献   

9.
九江陶渊明醉石:在江西省庐山南麓虎爪合下。晋代文人陶渊明回旧九江故里粟里村,每天与酒为伴,醉后常卧在村东南一块1.2丈高而光滑平坦的巨石上。久之,大量诗作和《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就在醉石旁问世。现在石上刻有“归去来馆”四个大字及宋、元文人手迹。据《南史》记载:”先生弃官去,的来往庐江山中,醉辄卧石。”黄山李白醉石:在皖南著名风景区黄山圣泉峰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唐天宝十三年踏上黄山来到圣泉峰下,见一玲珑剔透的巨石,就坐下饮酒观泉,酒酣之际,绕召狂歌,最后卧睡在石上。石上有明嘉靖所刻”醉石”两字。…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选择适当材料,引导学生作拓展性阅读,可以增进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层次。即以千古名文陶渊明(365—427)的《五柳先生传》为例,该传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自传体形式,沾溉后人,影响深远。时隔二百余年,初唐王绩(65—644)踵其步武所作《五斗先生传》,同样是值得一读的绝妙之文,可作为与《五柳先生传》对读的上佳材料。文章不长,引录如下: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人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尝一饮五斗,因以为号。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  相似文献   

11.
李白曾以诗的语言概括陶渊明的生活,说“陶令日日醉”,(《戏赠郑溧阳》)也有人说陶诗“篇篇有酒”。(肖统《陶渊明集序》)的确,饮洒是陶渊明的显著特点之一。陶渊明的饮酒不同于没落阶级的消极颓废,它表现出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位封建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分析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陶渊明,有着十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酒神。借助于酒,他不但达到了一种忘忧的境地,而且达到了一种酒神精神的醉境。在这种醉境里,陶渊明解除了外在和个体的束缚,摆脱了此在生命的沉沦状态,进而与天地万物融合,获得了生命最高之欢乐。  相似文献   

13.
苏轼对陶渊明邈然神会,他自称“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在以垂老之年贬窜海南时.“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与程推官六首之三》)苏轼的一生坎坷艰难,但他却始终没有能像陶渊明那样拂袖而去,而是终其一生都在仕途宦海中飘荡流徙,这就必然导致他内在心态的分裂。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一生,陶炼百家,包蕴万物,涵咏古今,对人生作出了简约而深刻的悟解,采取了又醉又醒的双重策略,完成了独特而普适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人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 ,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 ,虽然“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 ,日子相当清苦 ,仍然恬淡自如 ,只是酒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归隐后的 1 2年 ,即公元 4 1 7年 ,他写了 2 0首《饮酒》诗 ,在“小序”中写道 :“余闲居寡欢 ,兼比夜已长 ,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然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一、渊明缘何钟情于酒 ?诗人与酒 ,似乎总有一种不解之缘 ,陶渊明…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文学教育(上)》2008,(12):102-103
《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是陶渊明归田以后所作。诗前有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组《饮酒》诗,虽是诗人“闲居寡欢”、酒醉以后所写,但并不都是用以“自娱”,以求欢笑。透过“顾影独尽,忽焉复醉”的字面,不难看出深藏在诗人心头的烦恼与郁愤。  相似文献   

17.
老爸醉酒     
老爸特爱喝酒,而且逢喝必醉。有一天,一个叔叔请老爸吃饭。老爸二话没说,立刻应邀而去。  相似文献   

18.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在这篇自况小传中,陶渊明以精粹简约的笔墨勾画了一幅自画像——好读书、性嗜酒、著文自娱、志趣高洁、安贫乐道的隐士五柳先生。通常人们认为陶渊明过着虽然贫困但却悠闲快乐的田园生活,笔者从五柳先生“期在必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中有许多作者嗜(shì)饮。如陶渊明就自道“性嗜酒”,“期在必醉”;李白之“醉诗”是当时“三绝”之一;散文大家欧阳修更以“醉翁”自号……另有很多文人墨客虽算不上“醉鬼”,但喝酒的内容常见于诗文。仅选入我们初中语文课本的,就有十几篇首之多。这些作者借酒抒发了种种不同的感情。真可谓“酒中乾坤大,寸杯装四海。”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欣然“把酒话桑麻”;陆放翁“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都借酒抒写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他们喝的是“喜”酒。刘禹锡在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之时,以“暂凭杯酒长精神”来“酬乐天扬…  相似文献   

20.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诗歌创作中渗透着“酒”文化,在“醉”的表象背后,是陶渊明独立、自我精神的另类展现,其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文章结合陶渊明的人生际遇,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对诗歌中的“酒”文化及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饮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