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吴永霖 《精武》2007,(8):14-15
武禹襄(1812年~1880年),一代太极名家,其拳艺传自清代杨禄禅(1799年~1872年)。武禹襄系文人习武,因此,他将文学上"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融进了太极拳艺术,创造出武派太极拳。先贤曾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取长补短,殊途同归。传统太极拳的拳架设计,每一势都含有起承转合的技术内涵。发势为起,接引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着着贯  相似文献   

3.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5.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6.
无极拳通论     
祁美娟 《武当》2014,(7):9-13
看了2012年11期《武当》杂志刊登的“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一文,文中的“先天拳”一节中提到“张三丰得华山陈抟老祖无极门功夫,也传有无极拳”。我对此说早有耳闻,故而一直在寻找哪种才是三丰祖师所传的真正无极拳,其间得识两种无极拳,一种名虽同却与道家不是一个源流;而另一种虽称为道家拳,却与三丰祖师不同宗。后来,好在天道怜我,终于见到了张三丰祖师真传无极拳谱。今将其中的无极拳“通论”与“序文”捧献于贵刊。  相似文献   

7.
张方 《精武》2010,(8):66-67
闫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拳谱之开篇是“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第一句就是:“盖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养生,非徒技艺之末也。”于是我想到了“养生之道”,内家拳正在逐渐丧失其技击的功能,武学的悲哀从冷兵器时代结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技击必然要退位给养生。我听陈老先生说过,  相似文献   

8.
王玉芳 《精武》2003,(3):40-40
张树新于1962年生于北京,1978年开始习练大成拳,并遍访大成拳名家。1996年,我将张树新收入门下后,他的武功造诣突飞猛进。鉴于其优秀的人品和武学天赋,我于2002年11月16日,特将他收为义子并赐名“承芳”,以视为我的衣钵传人,“承芳”意为“承我拳学,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9.
赵幼斌 《武当》2005,(5):16-17
杨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经过历代太极拳家们的研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拳架练法,很是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同一套路,看起来许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样,究竟谁对谁不对?杨家拳有几种套路打法。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长,有的短?究竟哪个是传统的,哪些是正宗的?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融合一些专家的意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问题不能这样问,"谁正宗谁不正宗,谁对谁不对"。应当说天下太极都一样,都同出一派,都  相似文献   

10.
李紫剑 《精武》2009,(9):32-35
李紫剑先生不愧为武学名家,他站在拳学的高度,不拘于前人成说,对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学术价值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使人感到他的“一家之言”显得更通博广识,高人一筹。  相似文献   

11.
胡伟容 《武当》2005,(9):15-16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习练太极拳,“意”是很重要的。故前人有“凡此皆是意”之说, 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孙禄堂大师《拳意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相似文献   

12.
拜师记     
武式太极拳自武禹襄祖师创拳以来,历代拳师收徒非常谨慎,要求严格。有"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之说。而我与师父从相遇到拜师经历了整整十年时间。倒不是我这个徒弟的庐山面目不易看清,也非我对择师过于挑剔,实在是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来不是理由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王志远 《武当》2004,(12):15-17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74年从师学习刘凤春刘氏八卦掌。八卦掌为内家拳之一,练习内家拳有这么一种说法:形意拳的手,八卦掌的脚,太极拳的腰。八卦掌的脚的关键是走圈,为了保证八卦掌走圈练习正确、无误,少走弯路,给练习者一个明确的练习方法、规范的动作要求和严格的训练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我记得年轻时从师学习八卦掌时,如果在练习上有一点未能达到师傅的要求,师傅会说“挨打了”,并马上告诉我为什么挨打,并纠正我的错误。师傅经常说:差之分毫,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15.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5):58-59
本期出场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意拳名家姚承荣、梅花桩名家韩建中 湖北武汉朱志鹏问: “名家信箱”栏目中,韩建中老师回答了我的问题,使我对轻功、气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非常感谢。我还想进一步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风云生 《精武》2008,(4):18-20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  相似文献   

17.
孙建国 《武当》2009,(8):15-16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式,又称中捋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拳架小巧紧凑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清朝时期达官贵人身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式小巧紧凑舒缓。但武禹襄祖师早年随其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而到赵堡后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等,归里后与二甥李亦畲、李启轩研创多年,于1859年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此拳法对敌应用,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多端,身法有刚有柔,  相似文献   

18.
兰春玲 《武当》2010,(2):27-28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来创造的一份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武术拳派套路有近千种,名称五花八门,举凡天上人间飞禽走兽、仙佛罗汉,甚至抽象哲学名词皆可成为拳剑套路名称。诸如白鹤拳、黑虎拳、金狮拳、青龙剑、罗汉拳、大悲拳、八仙剑、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古今,显示了中华武学深厚广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相似文献   

20.
精武第二十一式进步栽捶第一动撇拳栽捶向右微转身,右拳向上撇拳,拳背向西稍高于肩,左拳向身体前下栽,同时右脚活步盖步,外摆45度。目视左拳下栽,意在右拳心。第二动下栽猛击左脚上步正西,右拳上提至右耳旁;快速向下栽至左脚内侧三寸处。目视有拳,意念左脚(图94,图95)。【技击用法】对方用左拳向我击来,我用左臂向上外拽挂,并粘其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