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到现代“狼孩”的故事都无不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某一方面去做,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建立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才是实施协同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我校在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2.
顾建霞 《教师》2008,(20):28-28
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学校体育教育、家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教育等。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体育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伸,要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3.
家庭、学校、社会要协同推动劳动教育,在社会中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将劳动教育列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三方要密切合作,家庭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自我生活能力,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劳动知识,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运用劳动的场所,发挥支持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基地。下面,我从“一、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二、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意义”“四、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举措”四个方面入手,就“三方协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育劳动新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疫情防控需要重视社会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发展史留给我们的重要经验。从教育视角来看,许多疫情灾害都与民众的愚昧、长期的恶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陷有关。从近代历史经验来看,社会教育起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对策”,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助于“化民成俗”、有助于“得民心”、有助于改良家庭和学校的“大弊”。推动社会教育立法、推动社会教育统一行政管理、推动社会教育进行专业与学科建设是解决教育问题、预防疫情灾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社区教育是整合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后的终身学习立体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的核心就是“育”,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从当前寻找“适应未来”的技能,转变成将来掌握“创造未来”的本领。社区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教育均衡持续分布,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的影响。狭义的教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但也不只限于学校教育)。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单靠学校不足以教育学生,家庭教育也相当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似文献   

8.
本文剖析了当前职中生“灰暗情绪”形成的社会因素、观念因素、教育因素和家庭因素,并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提出了消除“灰暗情绪”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金朝林 《云南教育》2023,(11):22-23
<正>现代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努力实现“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特性和规律,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中充分发挥好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联系社会和家庭,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因素,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的立体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合群性”,是对其成长过程中“做人”的基础性训练,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合群性”主要关涉家庭、社区、学校这三个空间及相应的群体:在家庭合群,是学生“合群性”指标的底线;在社区,学生的“合群性”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在学校,学生的“合群性”在“前社会”舞台上得到演练。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可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造丰富的实践平台、定期召开班级民主生活会、注重科学的指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合群性”。  相似文献   

12.
肖之建 《班主任》2000,(6):28-28
“问题学生”传统的称谓是“差生”或“后进生”,具体说就是指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学校、家庭带来麻烦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和校风,如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留下隐患,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对研究、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加强科技教育是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本文论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小学科技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学生公民成长创设一致的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市实验小学成立了四川省首个“家长学校”,探索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模式。在学校国家级课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学校把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力作为一种能源于以开发,并将其引入学校的整体系统中,形成合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又要求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把教育影响辐射到社会和家庭。在农村管理区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正是发挥学校这种“内引”和“外延”功能的一种有利形式。 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强化了农村学校的社会功能 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和密切了,学校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过去,我们往往是从宏观的角度,从理论上去理解和把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实,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存在着的。只不过在以往的社会条件下,由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教育的社会功能需要通过各种社会体制和媒介的转换,才能显示出来。这种联系上的间接性,就使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处于一种隐蔽状态中,从而使人们只能是更多地从宏观上、从理论上去理解和把握它们。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来,岳阳道小学在现代大教育观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致力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办学”的改革实践,形成了开放式办学模式的特色。创开放式办学模式旨在打破“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学校教育系统,寻求小学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机制,充分挖掘并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形成具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教育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创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7.
周群 《教师》2019,(7):F0004-F0004
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光明路小学创设“家校育人联合体”平台,将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阳光下的好伙伴’主题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省经典诵读示范学校”“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学校”“省巾帼文明岗”“省示范性家长学校”“省中小学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省生态文明示范校”“市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市养成教育示范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辍学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它主要受到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整个辍学行为过程当中,辍学者本人并不是绝对的“无辜者”和“受害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辍学者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现状在诸多辍学现象背后难辞其咎;家庭和社会因素更是促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事。青少年的教育更是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要被社会环境所熏陶和感染。通过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交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定要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德育工作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依靠社会的教育因素。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城市小学德育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联系社会和家庭,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因素,构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的立体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