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哥德堡田径世锦赛第三天,包括加拿大新“百米王”多诺万·贝利在内的82名运动员通过了药检。此时,一千多万加拿大人才长长地吐了口气,因为贝利的胜利洗刷了本·约翰逊给加拿大带来的长达七年之久的耻辱。  相似文献   

2.
贝利与小店     
巴西某地的一个小礼品店的老板经过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招徐名人的妙法。他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宣传自己的最新店规——凡是各界名人来购物,一律不需付款,但是必须用某一绝招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广告播出后,一些名人感到很是新奇,纷纷前来献技。远近的顾客也慕名前来助兴,人人都想一睹名人风采。一时间该礼品店前顾客盈门,生意十分红火。一天,球王贝利来到礼品店,顺手拿起店内的一个足球放到地上,他用脚轻轻一勾,球不偏不倚,正好踢在店门上方的门铃上,店内立刻铃声大作。可还未等铃声停止,贝利又用头稍微一顶,把…  相似文献   

3.
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本文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儿童形象分析,从更深层次了解哈克贝利·费恩的内心世界,从而阐明一个鲜明的真实的充满着探索、反抗、逃避和绝望的儿童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本文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儿童形象分析,从更深层次了解哈克贝利·费恩的内心世界,从而阐明一个鲜明的真实的充满着探索、反抗、逃避和绝望的儿童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刘惠 《科教文汇》2007,(1X):75-175
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本文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儿童形象分析,从更深层次了解哈克贝利·费恩的内心世界,从而阐明一个鲜明的真实的充满着探索、反抗、逃避和绝望的儿童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杨立华 《科教文汇》2009,(35):251-252
本文通过对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成功性格特征的分析,描述了一个善良、聪明、勇敢、热爱大自然正直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7.
奥运史话:赛场上的跑道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最初的"玩泥巴"时代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现代奥运会的百年华诞。男子百米竞赛中,金牌得主贝利以9.84秒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比起100年前雅典奥  相似文献   

8.
柯盛星 《科教文汇》2011,(23):199-200
本文以杜生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考察收入分配状况对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及城乡两种不同的收入群体所面临的不同风险性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成功性格特征的分析,描述了一个善良、聪明、勇敢、热爱大自然正直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0.
儿童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最天真,最不易受社会影响的特殊群体。本文通过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小主人公哈克的个人经历,从多个角度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率真叛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陈永华 《科技风》2013,(7):71-72
本文运用由Christopher Lovelock基于贝利等人的"5个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所提出的"7个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对由Youngme Moon & John Quelch提供的星巴克案例分析,发现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促使服务供应商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徐瑞华 《科教文汇》2012,(26):69-69,75
本文从精神生态视角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两位主人公——哈克与吉姆进行深层个性探究,并对他们的关系进行生态思考。本文认为:哈克在吉姆的影响下由"社会之子"逐渐变成了"自然之子"。  相似文献   

13.
王骁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189-189,133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发表以来,就深受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作者将少年的历险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从主人公哈克身上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国式幽默,为各国读者打开了通往他心灵世界的大门。  相似文献   

14.
曹雯 《科教文汇》2008,(15):171-17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本文从哈克的说谎心理进行分析,说明谎言在小说中的比重、动机、作用以及马克·吐温对这一心理的准确把握和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5.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晚于欧洲,却在世界文学中占重要位置,是美国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虽在二战后呈衰退迹象,但其写作手法并没有消失。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弗恩利险记》是最能显示美国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作品,该小说从多角度体现出美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卖日子     
你肯定听过卖橘子、卖房子,说不定你还亲自卖过椅子、卖过车子,但是,你相信世界上有人能"卖日子"吗?日子也可以当做商品,进行买卖吗?不过,你还别说,真有这么一位先生,居然靠"卖日子"发了财呢.他就是法国人贝利.  相似文献   

17.
文摘     
英国两位曾宣布发现“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的科学家最近承认,所谓世界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死于1959年的25岁的英国海员根本没有患艾滋病。 1988年安德鲁·贝利和杰拉尔德·科比特与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位老科学家乔治·威廉斯博士一同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在1987年的  相似文献   

18.
一场奇特的婚姻引出一场十几年的官司,古老法律与现代爱情之间的较量,终于在国际法庭上分出了胜负。2007年3月17日,是英国沃林顿市的克里夫·布伦顿一生难忘的日子,现年51岁的他要和66岁的前丈母娘布兰达·贝利结婚,前来祝贺的亲友为他们送上默默的祝福。17年的艰难抗争,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来之不易。在这幸福的时刻,他不禁想到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顾芸 《科教文汇》2014,(34):113-114
马克·吐温在其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运用了大量的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痛恨,希望它能随着死亡逝去。但从另一方面看,死亡又意味着重生,因此,这些死亡意象同时也表达了马克·吐温对新社会、新理想的追求。然而,面对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马克·吐温虽然表达了他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是否能够实现,他对此也陷入了矛盾和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20.
《科协论坛》2009,(8):F0004-F0004
7月22日,万众瞩目的“大日食”终于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无论是在全食带现场还是在电视电脑前的公众都感受到了壮观的日全食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动和心潮澎湃,仅仅闪现几秒的“钻石环”仿佛让思绪穿越了几个世纪。日全食仅仅是留给我们短暂难忘的记忆吗?“食既、食甚、日冕、日珥、贝利珠……”这些天文术语在以前可能令很多公众感到陌生,但是相信只要是经历了7月22日日全食的公众,多多少少都会掌握了这些术语的大致含义,了解了一些相关天文科学知识,这应该就是此次日全食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意义——科学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