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篇译自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选举专号所发表的"封面报道"(即根据封面题材而写的重要报道).里根已于一月二十日上台.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虽已时过境迁,但作为学习外国报刊的采访写作,还是值得介绍给读者一读.文章中的大、小标题都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2.
一些年来,每到年终,世界上各大通讯社和报纸,都发表一些当年国际上的“十大新闻”,引人注目。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的厂办小报兰石工人报,在去年12月14日也发表了一篇《1981年兰石厂十大新闻》。其内容如下: 一、石油钻采设备首次大批量远销美国。二、在全国同类企业中第一个通过国家劳  相似文献   

3.
裴高 《新闻记者》2008,(11):53-54
荣获第十七届上海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好人崔永元>(<解放日报>2007年9月14日发表,作者为该报记者严欣、陈俊珺),是一篇描写认真践行"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座右铭的主人公的特写.文章深入细致地描述了崔永元在"深刻的为人之道"指导下做好事做好人,揭示了他对于慈善机制的思考,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具较高水准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本栏目将连续发表美国图书馆协会人事局印发的"We Are Hardworking and Ambitious"小册子.这期发表的是第一篇,下期发表的是刘钦智副教授撰写的"Bridging the Gapsbetween Librarians and Information Scientists".以后还将有美国图协执行主席等撰写的文章.这些文章知识性、趣味性较强,适合阅读.每次原文、译文同时刊出,并作注释.该栏目稿件由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吴则田同志撰写,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版学报办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不去,一直是多年来困扰学报编辑们的一个难题,笔者翻阅了一篇介绍《科学美国人》的文章,深受启发,现将随感写出,以飨读者。1.独领风骚与“天文数字”般的发行量《科学美国人》是一家在全球科技期刊中独领风骚的美国月刊杂志,创刊于1845年,在一百多年的出刊过程中,虽然也曾有过波心浪谷中的颠簸,但最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独领风骚的“弄潮儿”。这家高档次的期刊,有的文章引用率高达30余次。从1915年到1984年,《科学美国人》就发表了167篇分别出自96位诺贝尔奖科…  相似文献   

6.
史记 《传媒》2008,(1):76
<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2月11日第31期发表了一篇<"嫦娥"照片可能错了>的文章.文章认为,"嫦娥一号"发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存在差错.  相似文献   

7.
将故乡放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会发现尽管故乡远离新闻热点,但也是新闻热点的一个标本。春节前后,不少媒体都会推出"记者还乡"栏目,刊发记者返乡之旅的"新闻发现"。从业十年,我写过不少"记者还乡"稿件,有关于购票难的,有关于村民致富的,印象最深的还是2012年在《新京报》刊发的"记者还乡"稿件。最终呈现的作品有两篇,一篇是2012年1月30日发表的《故乡的"移民村"》,是我利用春节回家探亲的时间写的;一篇是2012年2月10日发表的《期盼故乡向高处跋涉》,是我对学者熊培云的深度访谈,主要围绕《新京报》刊发的近四十篇"记者还乡"稿件而谈。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不能称"妯娌" 8月28日上海某晚报有一篇作者描写丈夫弟弟妻子的文章,用了这样的标题:<我有一个好妯娌>,此处"一个好妯娌"说法恐怕不对.  相似文献   

9.
lO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组文章,对中国科学家黄季煜等人此前发表的一篇有关“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益处”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质疑。对此,黄季煜在同一期杂志中著文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0.
新闻学领域一直困惑着一个问题:新闻的客观性.肯·麦克罗里于1959年在美国<新闻学季刊>春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Objectivity Dead or Alive?"的文章,直译即<客观性原则是死是活>.新闻界尊为理念、心跳和规范的东西都成了"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的解决.[1]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评论》(ARJ)10月10-16日这一期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值得一读:《共同的记忆缺失》,报道了当前美国大选中,小布什的搭档──当年的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进行的竞选活动。文章提醒美国新闻界不要忘记,当年美国入侵巴拿马和波斯湾战争的时候,切尼是国防部长,他对新闻界报道战争横加干涉,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另一篇题为《提问人》,讲述约翰·沙瓦斯基怎样从一个专门采写调查性新闻的记者成为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访谈艺术的权威人士。文章援引了约翰·沙瓦斯基的研究结论:新闻记者经常会提出错误的问题;《保持这样…  相似文献   

12.
王彤 《记者摇篮》2004,(2):56-56
2003年5月11日,一向以高公信力、大影响而享誉全球的美国精英类报纸《纽约时报》突然在头版和内页发表了一篇长达三页7500字的内部调查报告。报告承认一名刚刚离职的记者布莱尔,于2002年10月从纽约市新闻组调往全国新闻组后,到2003年5月1日离职时。所撰写的73篇报道中,至少有36篇是捏造或抄袭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提出问题     
<读者>2000年20期有一篇<学会生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4.
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最后五篇文章《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的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史观的破产》,都是毛泽东同志对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以及艾奇逊致杜鲁门信的批判,发表于1948年8月14日至9月16日.说它们是批判文章,倒不是时髦的提法,1962年李新、蔡尚思等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就把这五篇文章和一篇新华社编辑部的《无可奈何的供状》冠以"对美国白皮书的批判"的总标题.对"白皮书"的批判,在当时引起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  相似文献   

15.
2009年2月4日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其中谈到"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上海人提出强烈抗议.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新民晚报>社区版编辑部被迫发表道欺声明:"特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文章编辑被停职.(<成都商报>2009年2月7日)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收到今年第5期<新闻三昧>,阅读中发现一篇<懒人当不了通讯员>的文章.竟然与我5年前发表在<湖北日报>(2004年10月7日第10版)上的文章同题,仔细对照原文,除了署名"陈连华"以及文末"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几乎没有一个字是陈连华的.如此笨拙地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袭,实属罕见,让我非常震惊.下午我便给北京<新闻三昧>编辑部打电话,举报了陈的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7.
<参考消息>8月21日译载英国<卫报>8月15日题为<"人民的力量"是美国的全球品牌>的文章.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它以美国新闻报道的现实材料生动、有力地告诉我们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论纸老虎的重要文献十一月一日在中央和省市报纸上刊登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热潮.全国报纸都反映了这个学习热潮,有些报纸已开始着手系统地宣传这篇文献的论点.十一月十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藐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社论,中央级报纸和省市报纸纷纷转战,推动了各地全民性的学习运动.解放军报对这一重要文献宣传得很及时.在文献发表后,他们就全国和全军学习这个文献的情况发表了几个一版头条消息,发表了几篇论述文献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精神的文章.在国际时事宣传中贯彻了文献的精神.他们在十一月十四日二版上组织了一个富有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  相似文献   

20.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