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7):F0002-F0002
《东方神韵》以“真、善、美”三维价值关怀为基础奠立其整体框架。著者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学”与“文化”相参互照的大背景下,联系泰戈尔、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三位东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东方审美文化”,“东方乡土文化”,“东方宗教文化”三个区位,深入探讨沈从文创作的“东方神韵”及其世界性、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的影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精神,对女性美的认同与肯定的标准也不一样。汉代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美应是体格上的“和谐美”与伦理上的“品德美”的结合,是”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东方壮美,祖国情深。为展示东方大国的艺术魅力,传承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抒发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继2010年“东方美”大赛成功举办之后,由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北京市写作学会、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即日起面向海内外隆重征稿。  相似文献   

5.
《老年教育》2011,(1):29-29
东方壮美,祖国情深。为展示东方大国的艺术魅力,传承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抒发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继2010年“东方美”大赛成功举办之后,由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北京市写作学会、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即日起面向海内外隆重征稿。  相似文献   

6.
精神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要营造精神和谐的局面,就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与培养民族精神放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并重视其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与“多元”、“建设”与“批判”、“现代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价值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文学所追求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的“大美”境界。“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8.
和谐美是中西方美术创作中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但是,中西方对和谐的理解和追求存在种种差异。在中国,艺术家强调内涵神韵的和谐,西方艺术家则更偏重形式的和谐,尤其是符合几何定理的形式和谐。中国人侧重于内心、意识层面上的美的追求;西方更注重客观的数理之美,如比例的匀称、色彩的搭配。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美籍女作家谭恩美的华裔身份和中国文化知识掩护了她书写的非真确性.她的小说《灶神之妻》有着浓重的东方主义元素,成功再现了“西方拯救东方”的范式.从反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灶神之妻》,可以看到谭恩美所书写的中国是西方读者想象中的中国;儒家文化被描写成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男人不是被“阉割”的性无能就是满腹淫欲的“厌女狂”;而西方男人和西方文化则成了拯救东方女人和东方文化冠冕堂皇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当中的活动,英语写作是全面、综合地运用外语知识进行英语创作的一种技能,英语写作能力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强调了只有实现文化和语言的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纯正地道的文字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形态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个体形态、社群形态、社会总体形态和人类总体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功能是差异协同的,在特定的传受情境中,传播主体处于"核心"地位,信源主体处于"前提"地位,接受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治理主体处于"领导"地位,影响主体处于"制约"地位。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应着重增强"传播主体"的"四力":一要强脚力,在理论思辨与现实考察的统一中深入调研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二要拓眼力,在洞察全局与见微知著的统一中发现筛选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三要活脑力,坚持客观、全面、深刻、发展地思考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四要展笔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准确抒写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和以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在领导用人思想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中国社会偏重以人为中心的人治主义管理思想,在用人方面比较重视人才的道德与素质;西方社会偏重以事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思想,在用人方面更强调规则化和制度化。分析比较中西方传统用人思想对现代领导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到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对于传统的人性观念、人的生存价值的怀疑,这种对于“人”的重新认识对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写实小说、王朔现象、《废都》现象的内在实质都在于放弃了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突出了人的生存本身的意义,这种强调生存本身的意义的态度在沉溺于人的感性生命之中的“身体写作”中得到了同样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小组讨论是一种在中英大学商科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英国文献中有比较成熟的关于“好的”小组讨论互动行为的描述,这些描述得到了教育学、语言学、商科教学等多方证实为在安格鲁-撒克逊文化下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互动行为。文献中针对我国教师和学生所认为“好的”讨论互动行为的报道非常少。通过使用文献中能代表主要四种小组讨论互动方式的真实语料来探究并对比英国商科教师、中国商科教师和中国商科学生对小组讨论互动方式的认可程度及其原因,为下一步收集更详尽的我国文化下“好的”讨论互动行为以及论证其是否促进我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和为贵”思想是赵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着中国传统中的“和”文化精神。表现在爱国之情、多元文化和民族交流、君主治国之策等方面。赵文化中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忠勇为国,突显了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的优秀品格,深刻展示了“和为贵”的思想;赵国境内各民族和谐共处,通过和亲和“胡服骑射”改革等表现了“和为贵”的思想;治国之道上采用“和为贵”的原则和方法,“以德治国”和“施以仁政”。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的“想象”,是化合了中西方意涵而形成的批评术语,不同于在中国古籍中的“回忆”“回想”之意,“想象”一词在经历中外交流过程后,具有了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意涵。这里的“想象”作为文学的原质,与构思、创作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相关联,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王国维的“想象”批评说突破了以儒家思想规范为主的批评标准、以考证注疏为主的批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论的基本面貌,推动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缘法而治""明德慎罚""群体意识"与"尚中贵和"等治国理政思想,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建设、以德治国、群众路线与和谐社会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这些民主政治理论已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有力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连山易》中所隐含的许多观点都体现了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如阴阳对立统一是炎帝时代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体现了炎帝时代的整体思维;天下和平是炎帝时代和谐社会的理想;仁与义成为炎帝时代调节人际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本成为炎帝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对以后中国及世界文化,尤其是政治、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范增 《教育文化论坛》2020,12(2):112-117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核心素养及其分解出的18个基本要点为依据,对我国教科版及美国Science Fusion小学科学教材低年级生物单元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中美两版教材均体现了六大核心素养,教科版教材比Science Fusion教材更侧重于体现“学会学习”“责任担当”素养,Science Fusion教材比教科版教材更侧重于体现“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素养。在每一项核心素养中,中美两版教材在3个基本要点上的分布有所差异,且选取的内容各有特色。基于此,对我国教科版教材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