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近代中文报业肇始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创办了近200多种报刊,所办的宗教报刊成为早期中文报刊的主流.传教士为使其创办的报刊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家",在形式上也采用中国线装书的方式进行印刷和装帧.  相似文献   

2.
牟彩霞 《编辑之友》2015,(7):95-100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发行量有极大提升.而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外在发展,其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世俗综合性报刊增多,多数刊物的内容也从传播宗教为主转到传播西学为主,刊物所用语言则逐渐通俗化,主创编辑人员也日益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沈毅 《编辑之友》2011,(9):113-115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以存世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为标准,考察英文的《中国丛报和中文的《万国公报》大概是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一英文期刊《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鸦片战争后一直坚持到  相似文献   

4.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创办的我国最早的近代汉文报刊之一.研究这个报刊,对于了解鸦片战争前,外国殖民主义者如何运用报刊对中国进行侵略,探索外国人所办近代汉文报刊的产生、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是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恩于1823年(清道光三年六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现雅加达)创办的,1826年(清道光六年)停刊,共出版三年多.月刊,木刻竹纸印刷.至今所能见者仅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创刊号和第三期两册.它的版式和装订都取中国古代线装书式.创刊号封面顶端由右至左横书"道光癸未年六月",正中约占二分之一的地位自上而下直书《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八个仿宋体大字.右上角直书小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下左角署名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教禁解除,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中许多负有政治使命的传教师,在宗教的掩护下,进行政治阴谋活动。外国传教士们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外,他们更多地采用出版报刊的方式,进行宣传,麻醉和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晚清的史学翻译始于鸦片战争,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初传时期的西方史学翻译,主要以传教士报刊为依托。尔后,维新派与革命派为各自诉求,也创办大量报刊杂志,介绍西方的史学知识,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以及《万国公报》等的科技、地理、历史和新闻专栏在中国的报刊史上,专栏的出现几乎是与最早报刊的创办而同步的,这也反映了报刊专栏与报刊本身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史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定期报刊应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相似文献   

9.
清末时期,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主张"教育救国"。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宣传西方科技文化的杂志,随后,国内的一些进步文人也开始纷纷创办杂志,这些杂志的发行为数学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于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它的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可靠的和最有价值的资料"[1],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史、宗教、法律、政治、农业、儒家经典、文学等方面,并特别注意报导关于中国的时事和对外关系,记载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卫三畏称<中国丛报>"包含着当时中外关系的历史"[2];美国宗教史家赖德烈亦认为<中国丛报>"是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这是当时中国对外关系最好的史料",是研究当时中国的.不可缺少的史料?[3].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的报刊并非为了一般民众所办,报刊上基本上是官府文件的文章也非为一般民众所能读懂的。自然,所谓的报刊文风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最早注意中国报刊文风这个问题的是马礼逊。马礼逊是第一个到中国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创办者。马礼逊来华初期,在广州翻译中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捩点。满清政权无知愚昧,英国政府蛮横野心,两者兵戎相见,清朝惨败,签订南京和约,割香港,开五口通商。这场战争对中国报业发展,有着重大挫折。本来,外国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陆续创办的华文报刊,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在新加坡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广州的《各国消息》,均告停刊。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许多第一是由传教士完成的,报刊业即为其一,名报学史家戈公振云:“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实非虚言。传教士即是其中重镇,所办中报刊名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西闻见录》等,尤以《万围公报》为,外中有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知名。传教士所办报刊对于输入近代新闻理念,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中国对新闻自由思想的认识偏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五洲 《新闻大学》2001,1(4):48-51
新闻自由的观念是随着新闻学首先由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鸦片战争前后,他们在出版一批中外文报刊的同时,也开始向中国读者零星介绍报纸的观念和知识。发表于1834年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近现代报刊概况 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于19世纪早期.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东南亚的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它是我国领土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7.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18.
惠萍 《编辑之友》2010,(1):100-102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书局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出版理念和模式带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和刺激了中文报刊的产生。中国近代出版业由于报刊和书局的出现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事业。所谓事业,就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人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宁波面世的《中外新报》,是浙江最早出版的一份近代报刊,也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区内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它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近代报刊在我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而开始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办报特权。最先办报的是西方教会与传教士。《中外新报》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宁波地处浙东沿海,鸦片战争首当其冲,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即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第一个进入宁波的基督教传教士,就是美国浸礼会的玛高温(Dr.D.JmaeGowan)。他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的秋天,从香港经福州到达宁波。当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人民仇恨敌视洋人,他身无立足之地,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