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赛  蒋孟如  刘昌树 《大众科技》2021,23(6):27-29,7
为探究含乳即食粉沸腾造粒的最优工艺,选用Taguchi法进行参数优化,最佳造粒工艺条件为:总喷液量为17.99%,造粒段入风温度为99.91℃,喷液速度为40 mL/min,喷雾压力为1.6 kg/cm2,造粒段风门压力为0.85 kg/cm2,干燥段入风温度为94.4℃,干燥段风门压力为0.79 kg/cm2,干燥时...  相似文献   

2.
正地层测试可以获得地层流体性质,计算地层特性参数,再用特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解释评价,达到认识地层的目的。塔河油田超深井地层测试特点可归纳为:高深窜酸复。高指高温高压,井底温度在125~160℃,顺南区块井底温度181~220℃,地层压力67~77MPa;深指井深,一般在5300~7300m;窜是指塔河油田顺南区块气层活跃,若固井质量不理想,容易发生气窜现象;酸是指部分井中含CO2,易腐蚀测试管柱;复指塔河油田超深井地层测试复杂情  相似文献   

3.
借助AFS200自动流体驱替系统,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油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的变化,明确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脱气过程中的驱油机制以及地层原油部分脱气后对水驱油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弹性驱、溶解气驱及水驱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获得了原油不同脱气程度下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泡点压力下进行水驱,最终驱油效率最高;随着地层压力下降,地层原油脱气,压力下降幅度越大,脱气程度越严重,弹性溶解气驱油效率越高,后续水驱的驱油效率越低,最终驱油效率越低。提出了对溶解气油比较高的油藏应保持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进行开采的观点。研究结果对于高溶解气油比油藏的注水时机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超临界CO2萃取牡丹籽油工艺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到萃取过程最佳工艺:物料粉碎40目,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解析压力9MPa,解析温度60℃,萃取2.5h,CO2流量30L/h。萃取率为95.73%。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流体萃取温郁金中的挥发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颜继忠  童胜强  陈钢 《科技通报》2004,20(4):355-358
目的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温郁金中的挥发油.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时间90min、CO2动态流量4kg/h、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5℃;并用GC/MS确定了挥发油中的10种主要成分.结论 与水蒸汽蒸馏法相比较,超临界萃取法具有萃取率高、耗时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黄宇 《内江科技》2012,(12):20-21
注CO2开采原油是一种潜力极大的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手段,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在国内还未广泛开展。在注CO2开采原油过程中,气体突破时间是衡量注气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影响气体突破时间长短的因素。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在注CO2驱油过程中,气体突破时间与地层条件、地层流体性质和驱替方式的关系,并对注CO2技术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地层渗透率、地层压力、非均质性程度、地层流体粘度、含水饱和度等因素对气体突破时间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石剑 《内江科技》2014,35(10):94-96
针对稠油热采开发过程中高温蒸汽注入引起的岩层骨架应力、储层压力、温度耦合变化问题,应用连续介质力学和能量守恒理论,建立了稠油注蒸汽热采开发的热—流—变形耦合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COMSO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温度波及范围和传播速度与岩石的物性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关,并且在开发过程中热—流—变形耦合效应显著,由于地层流体高温膨胀引起的高压力,会导致位移、变形,甚至地层结构破裂。这个模型可以用于蒸汽注入温度优化和油藏、地质、热-流动力反应、地应力水平等综合作用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8.
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台,对以体积分数为1%的TiO2/H2O和CuO/H2O纳米流体及基流体为工质,55%充液率的脉动热管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工质静止时,纳米颗粒在脉动热管中会发生沉淀,但工质的运动能够使沉淀纳米颗粒再次悬浮,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颗粒悬浮性稳定减弱;与基流体工质相比,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最小启动功率低,启动时间较短,工作温度低,传热热阻小,温度波动振幅小、频率高;纳米流体能大幅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工作温度为110℃时,蒸馏水、TiO2/H2O及CuO/H2O脉动热管的传热热阻分别为0.23℃/W,0.11℃/W和0.13℃/W;两种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接近。  相似文献   

9.
崔桂胜  田延喜  樊娜 《内江科技》2013,34(1):101-102,178
针对孤北21区块由于结蜡、地层污染堵塞等原因造成低液低效井,进行了泡沫混排解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泡沫流体的基本特征、泡沫混排解堵机理、泡沫混排解堵技术在孤北21区块的适用性分析、解堵工艺研究、典型井例分析、经济评价、存在问题等方面介绍了泡沫混排解堵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孤北21区块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许麟 《今日科苑》2014,(2):122-122
传统压耗模型把流体性能当作常数进行计算,而实际上钻井液性能受压力、温度的耦合作用,另外由于井筒温度与地层温度也有很大差值,若假设井筒温度为地层温度,会使压耗计算产生很大误差,对于一些窄密度窗口井,这些误差不能轻易忽略。  相似文献   

11.
对夹皮沟地区夹皮沟群变质岩一斜长角闪岩及夹皮沟和二道沟金矿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水溶液相、含CO2相及CO2相等三类包裹体,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NaCl-H20.CO2体系的不混溶作用,各类包裹体均一温度157.2℃~440℃,盐度1.8%~11.6%NaCleqv,流体密度0.54—0.96g/cm^3;变质岩中以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主,其均一温度为260℃~480℃,盐度为36.5%-54.8%NaCleqv,流体密度为1.06—1.17g/cm^3,反映了变质流体为一中温、高盐度、高密度均匀NaCl-H20热液体系。成矿流体与变质流体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该区金矿床成矿流体并非来自太古代变质热液。结合新近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和测年数据,认为本区金矿成矿流体以来自岩浆热液为主,矿床成因属中生代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地层的地热和地球化学异常一直受到众多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关注。本文联用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的常州(CZ)-2-1井二叠系栖霞组灰岩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岩石学特征、室温下包裹体相态特征和成分差别,这些包裹体可以分成三大类六小类。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包裹体中含有甲烷和有机物,证明了该区曾经有含烃类流体活动。显微测温分析表明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14℃~305℃之间,远高于该区正常沉积的盆地古地温,暗示包裹体捕获了热液流体。根据岩石学观察和测温分析结果,样品中主要存在三期流体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和流体的甲烷浓度分别为:214℃,0.1347mol/L;265℃,0.1722mol/L;305℃,0.3370mol/L。包裹体甲烷浓度随均一温度升高呈增大的趋势。本次研究证实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区曾存在含烃热液流体活动,这些实验结果可以为合理解释热异常和地球化学异常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真空电弧熔炼炉制备了Al0.5CoCrFeMn0.3Ni高熵合金,并对其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分别为:900℃-72 h、1 000℃-72 h和1 100℃-72 h。并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铸态Al0.5CoCrFeMn0.3Ni高熵合金由枝晶和枝晶间组织构成。枝晶组织由FCC相组成,枝晶间组织由BCC+B2相调幅分解构成。而经过热处理后,B2相消失,枝晶组织由针状BCC相组成,枝晶间组织由条状FCC相组成。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条状FCC相先变细小后又增大。与铸态合金相比,热处理1 000℃-72 h后合金在延伸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屈服强度提高8.23%。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是国外上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项物质精制分离高新技术。它是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即温度在临界温度31.2℃、压力在临界压力7.3Mpa以上的CO_2流体)特有的溶解能力,有选择地萃取待分离物质的有效成份,然后通过控制温度、压力、时间、流量等办法来改变超临界CO_2流体的溶解能力,从而使被萃取物完全或基本析出,达到分离目的。  相似文献   

15.
流体包裹体可以探讨金属矿床的形成机理和矿化规律,含金石英脉是研究成矿流体的重要载体。八卦庙金矿包裹体比较发育,主要为液体包裹体、含CO:包裹体,其次是气体包裹体。成矿流体温度变化范围是146℃~467℃,成矿早阶段的温度为370℃~400℃;主成矿阶段的温度集中在190℃~280℃,平均约250℃;成矿晚阶段的温度集中在130℃~160℃。成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Na^+-Cl^-型,少数属于Ca^2+-Na^+-Cl^-(-SO4^2--F^-)型。计算得到流体体系的酸碱度为弱酸性(pH值=5.6~5.8),硫逸度分布范围是-9.551~-19.265(平均-15.430),氧逸度分布范围是-46.011~-40.303。金主要以[Au(HS)2]^-的形式迁移,其次以[AuS]^-形式迁移,在成矿活动过程,随温度的下降和压力的降低,伴有沸腾.减压过程,是成矿溶液发生卸载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内江科技》2016,(9):48-49
酸压是一种油井增产技术。其产量的增加主要受刻蚀裂缝长度所控制。酸压施工获得的最大有效作用距离受酸液的消耗量和流体滤失的限制。如果滤失控制效果不好,大量的滤失会终止裂缝增长。一般认为,在低中等温度下,酸液滤失是限制酸蚀裂缝有效长度的主要因素。酸液滤失机理和控制滤失方法是酸压改造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无固相流体滤失体系是一种新型酸压工作液,不会因固体的存在而造成地层的伤害,增加地层渗透率的同时不会对地层产生伤害,是一种绿色酸压工作液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郑力军  杨棠英  张涛 《内江科技》2011,32(7):138+82-138,82
本文针对氮气泡沫驱油体系,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泡沫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泡沫体系的适用温度范围约为50℃-60℃,耐盐性能达到120000mg/L。随产水率的提高,泡沫驱油采收率逐渐增大,油田含水在80%以上时适合实施泡沫驱。泡沫驱可在较大的极差范围内起到较好的调剖增油效果,适用的地层渗透率极差范围为3-12。  相似文献   

18.
<正>伊拉克米桑油田储层流体中高含腐蚀性气体CO2及H 2S,2个主力油层Asmari和Mishrif,其中Asmari层,CO2分压为0.2 MPa,不含HS2气体;而Mishrif层CO2分压最高为1.3 MPa,H2S分压最高达到了0.8 MPa,CO2/H2S分压比范围2~6,属于高含硫化氢范围,此范围内,H 2 S的存在会对CO2腐蚀有促进作用。储层温度为91℃~112℃,地层水中氯离子含量为139552mg/L(Mishrif层的测试结果,Asmari层的离子组成未知)。以往的研究说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型造山带,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体受E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成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旱阶段石英-黄铁矿,乳白色石英和粗粒黄铁矿变形、破碎;中阶段多金属硫化物充填胶结旱阶段变形、破碎的石英角砾和黄铁矿裂隙;晚阶段为石英-碳酸盐细脉,穿切早中阶段脉体和矿物组合。冷热台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旱阶段石英中原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48℃~380℃,盐度为4.34%~6.59%,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260℃.盐度为3,23%~4.18%NaCleqv;中阶段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15℃~241℃,盐度为2.90%~4.18%NaCleqv,与旱阶段次生流体包裹体一致;晚阶段石英细脉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7℃~181℃,盐度为0.50%~2.00%NaCleqv。激光拉曼测试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O2、CH4和N2。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低密度、富CO2的流体,当这种流体到达剪切带时,由于压力骤然降低发生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沸腾作用,导致成矿流体过饱和,成矿物质快速沉淀下来形成矿床。白乃庙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及矿床地质特征与造山型矿床一致,确证了造山型铜矿的存在并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20.
一、套管气简介 在原油开采过程中,地层内的油、水、气混合流体通过采油装置被提送到地面,混合流体中的部分天然气进入油管与套管的环形空间,这部分天然气被称为套管气.当套管气产生的压力较高时,使动液面大幅下降,造成各类采油泵气蚀现象,会对原油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电动潜油离心泵影响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