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舍”这两个词在表称呼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辞。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其用法又有各自不相同之处,下面加以具体说明:“家”作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  相似文献   

2.
谦敬辞一览     
一、谦辞“家”字一族:用于向别人称呼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哝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一称母新;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一称叔叔。“舍”字一族:用于向别人称呼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一称侄子;舍新——称亲戚。  相似文献   

3.
薛颖  郭薇 《现代语文》2007,(10):118-118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儿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相似文献   

4.
主要讨论称谓词前加人称代词这一语言现象,具体以"家""舍"类词语为例。文章认为"家、舍"类称谓词前可加第一人称代词"我",构成语义上的复指关系。"我+称谓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法,与常见用法有别,明清时期常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家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但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应采用谦称。比如,称辈分比自己高的家属,可在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分比自己低的家属,可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平时我们也经常听到"家慈""家严"的称呼,并且还一向传有"慈母严父"之说。这似乎说只是母亲慈爱,父亲都是严厉的。其实不然,父爱如同母爱,父爱也慈!请看下面两篇文章,哪一位父亲不慈爱呢?  相似文献   

9.
【带小词】古人常用一些带"小"字的词,来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例如:小弟(男姓在朋友面前谦称自己)、小儿(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儿子)、小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小生(青年读书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  相似文献   

10.
谦辞·敬词     
谦词一族"愚"——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鄙意、鄙见。"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敞娃、敞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时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相似文献   

11.
雅语,取其高雅之意,区别于低俗,粗野的语言。使用雅语,以表现说话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使用雅语,因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称自己的长辈、师尊或别人的器物则使用尊称;对别人称自己或自己的亲人、器物等则用谦称;在不同场合,为表现自己的高雅和有素养也还可以使用一些别的称呼,避免直说,以造成不必要的感情上的误解。先说尊称。可在具体的称呼前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刘孟斌老师的《“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文中认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一人”少的是“山东兄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少一人”少的是“作者自己”首先,“兄弟”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别无他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的意思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对“兄弟”的解释是:①弟弟。②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③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而刘老师把古诗中的“兄弟”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3.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后形成的"白衣""白夷""百夷""僰夷""摆夷"等是傣族先民的族称,许多学者认为因其穿着白色衣服而称为"白衣",后世再沿称异写为"白夷""百夷""摆夷"等。文章对这些族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其来源于彝族先民对傣族先民的民族称谓,这些族称在汉语中只有字音的关系,没有字义的内涵。文章从彝语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族称的共同涵义,其意为"河中捕鱼民族",同时从历史文献学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刘敞出守扬州,欧阳修作《朝中措》饯之。词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系欧公述刘,而非述己;如果述己,则通篇表白自己和自己的感慨,不写所送之人刘敞,与题不符。这首词的主题就是赞扬和劝慰即将上任的扬州知州刘敞,而不是欧阳修的"自述""自谓""自负""自叙""自画像""自我形象"或"自己逞才使气之举"。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早已将自己的酒量定格为饮少辄醉,而非"一饮千钟"。把"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尤其是"一饮千钟",误解为欧阳修自述,实际上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钱丰 《语文知识》2004,(11):18-18
①原来,年纪不只是马齿徒长或虚长几岁之类的小事,不管你身强力壮……(《年龄不只是数字》,《海外星云》2004年15期) “马齿徒长”用于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虚长几岁”与“马齿徒长”意思  相似文献   

17.
<正>古代没有"中学"这一级学校,是把现代的中学与小学连在一起的,小学一般是"七年制"或"八年制",长的"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即小学读完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深造。所以,"13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与现代将学生分"快慢班"一样,古代不少时候也存在这种情况。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立三舍法,在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入学后皆分在外舍,  相似文献   

18.
改前语现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都很强调"我",如上海市近年来的中考命题"我想唱首歌""我的视线""我眼中的色彩"等。有些作文题虽然没有出现"我"字,但其要求仍然离不开"我"。例如:"在学海中游泳",主语一般指"我";"悄悄地提醒",是"我"提醒别人,或别人提醒"我",也可以是"我"提醒自己。文章一般是用来表现自我的经历、见闻、见解、感悟和态度的,即使文章写的全是他人,其内容也是  相似文献   

19.
山西南部和东南部方言的人称代词复数词尾多数为"家"或"家"的变体形式,这个复数词尾应是近代汉语代词词尾的沿用。"家"由表示"家族""家庭"等集体概念的名词到人称代词复数词尾经历了语法化的历程,其语法化的基础是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共同的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20.
做教师应该有三个定位:"匠""师""家",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匠"——教书匠,用10年、15年把所教的学科教材、内容掌握好;第二层次才是成"师",就是不久要把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掌握好,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设计、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理解;第三层次才是"家"——教育家,站在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国家民族大业的角度,跳出教育来考虑问题。与"匠""师""家"相对应的也有三个层次。做好"匠",就要练好"术"——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懂;做好"师",就要有"器"——手段、方法和思路,比如,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