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阅读与鉴赏》2005,(10):36-36
他,只是一个农民,一个偏远山区的连电灯也没有见过的普普通通的种地人。他,四肢健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能糊口的生活。但,他并不觉得他过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毕竟,他所认识的人都和他过着同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他父亲是位大庄园主。 7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相似文献   

3.
奥斯丁强调文学的客观性及主观性,其文学思想根源是古典主义,哲学根源是唯理主义。他抛弃了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思想。他不是机械地反映生活,而是渗透了人的主体精神;他不美化生活,而是描写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中的劳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活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突破了儒家轻视劳动与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他喜爱田园,乐在躬耕,有实际劳动生活的体验。他以审美眼光去看待田园劳动生活,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农耕劳动作为审美对象写进诗篇的田园诗人。他笔下的田园劳动生活既平凡艰辛,又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与劳动创造的美感。劳动主体、劳动环境及劳动成果的美都是他诗中劳动美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张光银 《师道》2003,(5):21-22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多蒙茜·诺尔特的这段话催我警醒,令我思考着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与未来。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矛盾重重国家督学周德藩说:“矛盾的家庭与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在今天应引起每个…  相似文献   

6.
日行一善     
他父亲是个大庄园主。 7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上世纪60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相似文献   

7.
作以质朴的语言,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娓娓叙述了一个盲人的故事。一个盲人,从母腹一坠地,眼前便是漆黑一片,但他的心中,永远有明媚灿烂的阳光,因而他的人生蓬勃向上,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是生活的强,也是一个生活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之所以能创立生活教育理论,在于他对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有全新的认识,也在于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掀开了我国教育史上新的一页。他的教育实践,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解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担负着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尽快成材的重任,意义之重大、使命之神圣是不言而喻的。《学习的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这段话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天,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境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疑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发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时无处不在,“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和运用工具;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他主张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要用活的、动的、真的教科书。此外,他还倡导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或自我教育的能力,并通过亲自办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等,来证实生活教育的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2.
常海云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10X):109-110
林语堂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重视尘世生活,同时也注重超越性的精神生活。他之所以形成与众不同的人文思想,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与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的“避隐”思想,不是为逃避社会与生活本身,而是为逃离政治与是非的漩涡。这既是他的存身之道,又是他追求诗意审美生活情境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在他的创作及其生活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4.
那时我们高一。 高一的生活快乐而无忧,单纯而洒脱,没有高考的沉重负担,没有多余的烦恼牵挂,开心、搞笑、恶作剧是我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它会让单调的生活变得新鲜。而所有这些.良从不参与,他总是孤独地坐在属于他的角落里,做着自己的事情,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天,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境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疑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发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  相似文献   

16.
中外教育家选介──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反对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天,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境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疑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发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9.
饶培慧 《学语文》2013,(3):77-77
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种对人间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不一样     
黄杰 《内蒙古教育》2007,(6X):55-55
他曾是一个乞丐,去世后当他来到上帝面前,他说他在人间过了一辈子的乞讨生活。太穷困太辛苦了。他请求上帝这次重新要对他的人生进行一次分工,他渴望过上幸福生活。上帝听了他在人世间穷困潦倒的生活情况后,被深深地感动。上帝就问他想到那里去。他说他在人世间时,人们都说天堂的日子是最好的,便要求上帝把他分到天堂去。上帝就把他分到了天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